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1页 |
1.1 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 | 第12-13页 |
1.2 基因克隆 | 第13-14页 |
1.2.1 常用的基因克隆方法 | 第13-14页 |
1.2.2 小麦抗旱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14页 |
1.3 植物转基因方法 | 第14-16页 |
1.3.1 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 | 第14-15页 |
1.3.2 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6-18页 |
1.4.1 常用分子标记技术 | 第16-17页 |
1.4.2 小麦抗旱相关分子标记 | 第17-18页 |
1.5 植物铁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150份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 第21-25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2.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2 萌发期相对发芽率鉴定 | 第21-22页 |
2.3 幼苗期生长相关生物性状统计 | 第22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4.1 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分析 | 第22-23页 |
2.4.2 小麦品种(系)苗期生长相关性状及其与相对发芽率的关系分析 | 第23-24页 |
2.5 讨论 | 第24-25页 |
2.5.1 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 第24页 |
2.5.2 小麦品种(系)苗期抗旱相关指标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小麦TaFer-Al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验证 | 第25-39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3.1.2 菌株及试剂 | 第25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3.2 pCXSN/TaFer-A1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30页 |
3.2.1 小麦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26页 |
3.2.2 小麦TaFer-A1基因编码区cDNA全长的获得 | 第26-27页 |
3.2.3 双元超表达载体pCXSN的制备 | 第27-29页 |
3.2.4 pCXSN/TaFer-A1超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基因序列分析 | 第29-30页 |
3.3 小麦TaFer-A1基因转化拟南芥 | 第30-33页 |
3.3.1 拟南芥的培养 | 第30-31页 |
3.3.2 农杆菌MP90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 第31页 |
3.3.3 超表达载体的转化 | 第31页 |
3.3.4 阳性克隆的筛选与测序 | 第31页 |
3.3.5 拟南芥的转化与筛选 | 第31-33页 |
3.4 转TaFer-A1基因拟南芥T_1代株系的抗盐抗旱功能验证 | 第33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3.5.1 TaFer-A1全长cDNA获得与超表达载体pCXSN/TaFer-A1构建 | 第33-34页 |
3.5.2 拟南芥转化植株筛选 | 第34-35页 |
3.5.3 转TaFer-A1基因拟南芥T_1代株系抗盐抗旱功能验证 | 第35-37页 |
3.6 讨论 | 第37-39页 |
3.6.1 TaFer-A1基因对拟南芥抗旱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3.6.2 转TaFer-A1基因拟南芥抗盐性与抗旱性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小麦TaFer-A1基因抗旱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39-4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4.1.2 菌株与试剂 | 第39页 |
4.2 抗旱性极端品种的TaFer-A1基因全长序列克隆 | 第39-41页 |
4.2.1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4.2.2 克隆TaFer-A1基因全长的引物设计 | 第40页 |
4.2.3 TaFer-A1基因组全长序列的获得与分析 | 第40-41页 |
4.3 TaFer-A1基因抗旱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1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4.4.1 小麦抗旱性极端品种间TaFer-A1基因序列差异分析 | 第41-43页 |
4.4.2 TaFer-A1基因抗旱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3页 |
4.4.3 分子标记的有效性分析 | 第43-45页 |
4.5 讨论 | 第45-47页 |
4.5.1 抗旱性极端品种TaFer-A1基因序列分析 | 第45页 |
4.5.2 TaFer-A1基因等位变异类型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