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 Q-PROBES实际应用初探—血培养多中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9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8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8-1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3页 |
1 材料 | 第19-20页 |
1.1 送检方式定义 | 第19页 |
1.2 标本来源 | 第19-20页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0页 |
2 方法 | 第20-23页 |
2.1 细菌分离培养 | 第20-21页 |
2.2 细菌鉴定 | 第21页 |
2.3 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定义 | 第21页 |
2.4 结果判读方式和依据 | 第21-23页 |
结果 | 第23-27页 |
1 各医疗机构血培养标本量、送检方式和阳性率 | 第23页 |
2 血培养阳性细菌生长时间分析 | 第23页 |
3 血培养阳性细菌分析 | 第23-24页 |
4 厌氧血培养结果分析 | 第24页 |
5 双瓶/多瓶套生长情况分析 | 第24-25页 |
6 致病菌和定植菌不同培养条件生长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7 血培养结果判读可靠性分析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35页 |
1 送检方式和阳性率 | 第28-29页 |
2 细菌生长时间 | 第29-30页 |
3 阳性血培养中细菌的种类和分布 | 第30页 |
4 厌氧血培养的作用与价值 | 第30-31页 |
5 阳性血培养中细菌的生长特性 | 第31-32页 |
6 血培养结果判读的可靠性 | 第32-33页 |
7 血培养假阳性结果相关因素 | 第33页 |
8 血流感染辅助诊断标志物 | 第33-35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35-37页 |
1 结论 | 第35页 |
2 建议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7页 |
综述 | 第47-62页 |
对血流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最新认识 | 第47-6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