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简介 | 第9-14页 |
·过氧化氢酶简介 | 第9-11页 |
·二苯并四氮杂[14]轮烯及其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 第11-14页 |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9页 |
第二章 四配位四甲基二苯并四氮杂轮烯铁配合物([Fe~III(tmtaa)])催化过氧化氢歧化的理论研究 | 第19-52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21-47页 |
·~2[Fe~III(tmtaa)]配合物催化H_2O_2 歧化的机理及能量分析 | 第22-29页 |
·~4[Fe~III(tmtaa)]配合物催化H_2O_2 歧化的机理及能量分析 | 第29-35页 |
·~6[Fe~III(tmtaa)]配合物催化H_2O_2 歧化的机理及能量分析 | 第35-44页 |
·二重态、四重态和六重态势能面比较 | 第44页 |
·与前人相关实验及理论研究的比较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第三章 五配位四甲基二苯并四氮杂轮烯铁配合([Fe~III(tmtaa)Cl])催化过氧化氢歧化的理论研究 | 第52-87页 |
·引言 | 第52-54页 |
·计算方法 | 第5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4-81页 |
·四重态反应通道 | 第56-66页 |
·六重态反应通道 | 第66-76页 |
·四重态和六重态势能面比较及可能的总反应通道 | 第76-78页 |
·交叉点的能量及构型 | 第78-80页 |
·与前人相关实验及理论研究的比较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论文结论 | 第87-89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