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的以和求和--从需求角度的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导论 | 第7-12页 |
| 一、选题缘起 | 第7-8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三、理论依据 | 第10页 |
| 四、本文的创新及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需求与国家利益 | 第12-18页 |
| 一、冲突产生的原因 | 第12-13页 |
| 二、需求的特征及其实质 | 第13-16页 |
| 三、效用与需求弹性 | 第16-18页 |
| 1,效用 | 第16页 |
| 2,需求弹性 | 第16-18页 |
| 四、需求与国家利益 | 第18页 |
| 第二章,从需求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 第18-25页 |
| 一、系统的缺损状况 | 第19-21页 |
| 二、文化背景 | 第21-22页 |
| 三、国际环境 | 第22-24页 |
| 1,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中的“和平因素” | 第22-23页 |
| 2,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 | 第23-24页 |
| 四、历史和实践的证明 | 第24-25页 |
| 第三章,南海冲突的原因,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5-32页 |
| 一、南海冲突的原因 | 第26-29页 |
| 1,南海在经济发展上的效用 | 第27-28页 |
| 2,南海在提供安全上的效用 | 第28-29页 |
| 二、争端现状 | 第29-30页 |
| 三、南海冲突呈现出的趋势 | 第30-32页 |
| 1,国际化趋势 | 第30-31页 |
| 2,复杂化趋势 | 第31-32页 |
| 第四章,南海问题以和求和的可能性和途径 | 第32-44页 |
| 一、以和求和的可能性 | 第32-36页 |
| 1,军事手段解决南海问题的不可行性 | 第32-34页 |
| 2,以和求和的可能性 | 第34-36页 |
| 二、以和求和的途径 | 第36-44页 |
| 1,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 第36-38页 |
| 2,积极寻找南海在效用上的替代物 | 第38-39页 |
| 3,合作与机制 | 第39-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一、著作 | 第46页 |
| 二、文章 | 第46-48页 |
| 三、网络资源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