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知识扩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竞合动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竞合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及其知识扩散特点 | 第19-26页 |
2.1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2.1.1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 | 第19-20页 |
2.1.2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 第20-21页 |
2.2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扩散特点 | 第21-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扩散竞合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动因分析 | 第26-34页 |
3.1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优势的根源分析 | 第26-27页 |
3.2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扩散竞合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2页 |
3.2.1 竞合过程中知识扩散影响因素模型 | 第27-28页 |
3.2.2 利益分配因素 | 第28页 |
3.2.3 知识互补因素 | 第28-29页 |
3.2.4 扩散媒体因素 | 第29-30页 |
3.2.5 信任程度因素 | 第30页 |
3.2.6 扩散效果因素 | 第30-32页 |
3.3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扩散竞合的动因分析 | 第32-33页 |
3.3.1 增加竞合双方知识共享 | 第32页 |
3.3.2 提高企业之间合作能力 | 第32-33页 |
3.3.3 降低企业知识资源投入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扩散竞合模式及其选择模型 | 第34-43页 |
4.1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资源竞合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4.2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扩散的竞合条件 | 第35-36页 |
4.2.1 知识来源的竞合条件 | 第35-36页 |
4.2.2 知识创新的竞合条件 | 第36页 |
4.3 知识扩散竞合行为的主要模式研究 | 第36-38页 |
4.3.1 中心型知识扩散竞合模式 | 第37页 |
4.3.2 延伸型知识扩散竞合模式 | 第37-38页 |
4.3.3 直接引进知识扩散竞合模式 | 第38页 |
4.4 知识扩散竞合模式选择模型 | 第38-42页 |
4.4.1 知识扩散竞合 DEA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4.4.2 指标分类及选取 | 第39-41页 |
4.4.3 DEA 计算方法简介 | 第41-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扩散竞合模式实证研究及对策研究 | 第43-52页 |
5.1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扩散竞合模式实证研究 | 第43-47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43页 |
5.1.2 DEA 评价结果 | 第43-45页 |
5.1.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5.2 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扩散竞合模式效率提升对策 | 第47-51页 |
5.2.1 中心型知识扩散竞合模式下的效率提升对策 | 第48-49页 |
5.2.2 延伸型知识扩散竞合模式下效率提升对策 | 第49-50页 |
5.2.3 直接引进知识扩散模式下的效率提升对策 | 第50-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