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5-31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5-1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三、研究理路 | 第24-27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27-28页 |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初动因 | 第31-5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的关注 | 第31-39页 |
一、《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的困惑 | 第31-34页 |
二、《克罗茨纳赫》时期——困惑中的反思 | 第34-36页 |
三、《德法年鉴》时期——为无产阶级利益辩护 | 第36-3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中人存在的合法性的追问 | 第39-49页 |
一、《博士论文》:马克思起初对人的"自我意识"的思考 | 第39-42页 |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人”的倒戈 | 第42-45页 |
三、马克思走向人的现实存在 | 第45-4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对现实生活的本体论探究 | 第49-57页 |
一、马克思对宗教神学本体论的批判 | 第49-51页 |
二、马克思对理性本体论的批判 | 第51-54页 |
三、马克思的感性生活本体论初见端倪 | 第54-57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基础 | 第57-87页 |
第一节 生活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内涵 | 第57-69页 |
一、何为生活逻辑 | 第57-63页 |
二、资本逻辑的概念谱系 | 第63-66页 |
三、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辩证统一 | 第66-69页 |
第二节 资本逻辑对生活逻辑的遮蔽 | 第69-79页 |
一、现代生活世界是以资本为原则的世界 | 第69-72页 |
二、现代生活世界是“个人受抽象统治”的世界 | 第72-75页 |
三、资本逻辑造成现代社会生活的危机 | 第75-79页 |
第三节 生活逻辑与现实生活的分离 | 第79-87页 |
一、资本与理性的联姻对现实生活的统治 | 第79-82页 |
二、资本与科学技术的共谋对现实生活的排斥 | 第82-84页 |
三、资本与消费的结合导致现实生活的迷失 | 第84-87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 | 第87-10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与批判 | 第87-92页 |
一、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释 | 第87-89页 |
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本质的揭示 | 第89-91页 |
三、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扬弃 | 第91-9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资本与劳动对立的揭示 | 第92-98页 |
一、资本与劳动的目的相对立 | 第93-94页 |
二、资本与劳动在社会关系层面相对立 | 第94-96页 |
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对立 | 第96-98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成的诠释 | 第98-101页 |
一、剩余价值的发现 | 第98-99页 |
二、马克思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秘密的揭露 | 第99-100页 |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 | 第100-101页 |
第四节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揭示 | 第101-105页 |
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内在矛盾 | 第102-103页 |
二、“社会性”与“私人性”的内在矛盾 | 第103页 |
三、“正效应”与“负效应”的内在矛盾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对生活逻辑的建构 | 第105-13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生活本质的澄清 | 第105-110页 |
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范畴的批判 | 第105-108页 |
二、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理论的批判 | 第108-110页 |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科学阐释 | 第110页 |
第二节 资本逻辑批判语境中的生活逻辑起点——劳动的阐述 | 第110-121页 |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 第111-114页 |
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即劳动”的阐述 | 第114-117页 |
三、马克思对劳动解放的阐述 | 第117-121页 |
第三节 资本逻辑批判语境中的生活逻辑进程——需要的论述 | 第121-130页 |
一、马克思对“需要即人的本性”论述 | 第121-124页 |
二、马克思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论述 | 第124-127页 |
三、马克思对需要是生活状态体现的论述 | 第127-130页 |
第四节 资本逻辑批判语境中的生活逻辑终点——共产主义的论断 | 第130-139页 |
一、共产主义对资本逻辑的瓦解 | 第130-133页 |
二、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第一需要 | 第133-135页 |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 第135-139页 |
第五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旨趣 | 第139-163页 |
第—节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祛魅 | 第139-146页 |
一、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清算 | 第139-142页 |
二、马克思对人的“双重异化”的消解 | 第142-144页 |
三、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 | 第144-146页 |
第二节 开辟人类自身解放的科学路径 | 第146-156页 |
一、消灭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 | 第147-150页 |
二、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共产主义运动 | 第150-153页 |
三、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 | 第153-156页 |
第三节 解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 | 第156-163页 |
一、现实生活: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基 | 第157-158页 |
二、资本主义:人类社会历史的“暂时性” | 第158-159页 |
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结果” | 第159-163页 |
第六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代价值 | 第163-183页 |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必要性 | 第163-172页 |
一、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失语 | 第163-166页 |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问题的深度理解 | 第166-169页 |
三、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与发展 | 第169-172页 |
第二节 指导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活模式的选择 | 第172-183页 |
一、当代中国社会资本逻辑的现实考量 | 第172-177页 |
二、扬弃资本逻辑的和谐社会实现之路 | 第177-180页 |
三、超越资本逻辑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第180-183页 |
结语 | 第183-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200页 |
后记 | 第200-202页 |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