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诉讼目的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行政诉讼目的概说 | 第8-16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目的之概念 | 第8-11页 |
一、行政诉讼目的之内部含义 | 第8-9页 |
二、行政诉讼目的之外部特征 | 第9-11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目的之外部界定 | 第11-13页 |
一、行政诉讼目的与行政诉讼法的目的 | 第11-12页 |
二、行政诉讼目的与行政诉讼价值 | 第12页 |
三、行政诉讼目的与行政诉讼功能 | 第12-13页 |
第三节 行政诉讼目的的三个层面 | 第13-16页 |
一、理论层面:价值追求 | 第13-14页 |
二、制度层面:功能设计 | 第14-15页 |
三、实践层面:作用发挥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行政诉讼目的的学理分析 | 第16-27页 |
第一节 我国学者的各种目的论介评 | 第16-19页 |
一、多元目的论 | 第16-17页 |
二、二元目的论 | 第17-18页 |
三、一元目的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其他国家行政诉讼目的演变 | 第19-25页 |
一、英国 | 第19-20页 |
二、美国 | 第20-22页 |
三、法国 | 第22-23页 |
四、德国 | 第23-24页 |
五、日本 | 第24页 |
六 小结:各国行政诉讼都有多重目的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各种目的论解构 | 第25-27页 |
一、维护行政权力论 | 第25-26页 |
二、监督论 | 第26页 |
三、保护相对人权益论 | 第26页 |
四、纠纷解决论 | 第26-27页 |
五、保障审判论 | 第27页 |
第三章 法律制度层面的行政诉讼目的 | 第27-35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 | 第28-30页 |
一、独立审判原则 | 第28页 |
二、法律适用原则 | 第28-29页 |
三、合法性审查原则 | 第29页 |
四、不适用调解原则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具体制度 | 第30-34页 |
一、受案范围制度 | 第30-31页 |
二、原告资格制度 | 第31-32页 |
三、判决形式 | 第32-33页 |
四、司法建议制度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司法操作层面的行政诉讼目的 | 第35-46页 |
第一节 法院的司法哲学 | 第35-36页 |
一、强调服务大局 | 第35-36页 |
二、强调“和谐司法” | 第36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一审处理情况 | 第36-42页 |
一、行政诉讼一审数据分析 | 第37-40页 |
二、行政诉讼上诉、申诉处理情况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总结:行政案件司法实践呈现“四高一低” | 第42-46页 |
一、维持判决率偏高,行政机关败诉少 | 第42-43页 |
二、相对人撤诉率高 | 第43页 |
三、调解等其他方式结案较多 | 第43-44页 |
四、上诉率高 | 第44页 |
五、行政诉讼受案率低,相对人维权目的难实现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46-51页 |
第一节 认识我国行政诉讼目的需从三方面着手 | 第46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从来就是多元目的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行政诉讼需要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 第47-51页 |
一、我国行政诉讼效果不理想的真正原因 | 第47-48页 |
二、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基础 | 第48-49页 |
三、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的必需因素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