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黑龙港流域夏玉米增产主要限制因子分析及调控途径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20页
        1.2.1 玉米产量潜力、产量差第11-12页
        1.2.2 光、温条件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第12-14页
        1.2.3 群体调控、氮肥等关键栽培措施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4-19页
        1.2.4 冠层结构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拟解决关键问题第20页
        1.3.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试验设计第21-26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21-22页
        2.1.1 试验地基本情况第21页
        2.1.2 气象条件第21-22页
    2.2 试验设计第22-23页
        2.2.1 夏玉米主试验第22页
        2.2.2 夏玉米辅助试验第22-23页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3-25页
    2.4 计算公式第25页
    2.5 数据统计方法第25-26页
第三章 黑龙港流域夏玉米产量潜力及主要限制因子分析第26-40页
    3.1 近60年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夏玉米产量潜力影响分析第26-29页
        3.1.1 数据来源第26-27页
        3.1.2 1954-2014年全年和夏玉米生长季内光温条件变化第27页
        3.1.3 Hybrid-maize模拟夏玉米气候产量潜力变化趋势第27-28页
        3.1.4 吴桥近10年来夏玉米产量差分析第28-29页
    3.2 不同生育阶段累积光合有效辐射与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相关分析第29-32页
        3.2.1 不同生育阶段累积光合有效辐射对产量的影响第29-30页
        3.2.2 不同生育阶段累积光合有效辐射对千粒重的影响第30-31页
        3.2.3 不同生育阶段累积光合有效辐射对穗粒数的影响第31-32页
    3.3 不同生育阶段累积有效积温与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相关分析第32-34页
        3.3.1 不同生育阶段累积有效积温对产量的影响第32-33页
        3.3.2 不同生育阶段累积有效积温对千粒重的影响第33页
        3.3.3 不同生育阶段累积有效积温对穗粒数的影响第33-34页
    3.4 不同生育阶段光、温条件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第34-36页
        3.4.1 吐丝到收获期光、温条件对夏玉米千粒重与单位面积粒数关系的影响第34-35页
        3.4.2 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和LAI的影响第35-36页
    3.5 密度和氮肥水平与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相关分析第36-38页
        3.5.1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36-37页
        3.5.2 氮肥水平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37-38页
        3.5.3 密度和氮肥水平互作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第38页
    3.6 结论第38-40页
第四章 关键栽培措施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第40-48页
    4.1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第40-43页
        4.1.1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第40-41页
        4.1.2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41-43页
    4.2 氮肥运筹、辅助授粉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调控效应第43-44页
        4.2.1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43-44页
        4.2.2 辅助授粉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44页
    4.3 延迟收获对夏玉米产量及千粒重的调控效应第44-46页
        4.3.1 延迟收获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第44-45页
        4.3.2 延迟收获对夏玉米千粒重的影响第45-46页
    4.4 麦茬高度对机播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第46页
    4.5 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关键栽培措施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微气候调控效应第48-66页
    5.1 行距配置和氮肥运筹对夏玉米冠层结构调控效应分析第48-54页
        5.1.1 行距配置和氮肥运筹下植株茎秆形态特征及穗上茎叶夹角变化第48-50页
        5.1.2 行距配置和氮肥运筹下不同层位叶面积指数(LAI)垂直变化第50-52页
        5.1.3 留茬高度对机播夏玉米出苗率、苗期株高整齐度的影响第52-53页
        5.1.4 留茬高度对夏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3-54页
    5.2 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夏玉米群体冠层内光分布特征第54-56页
        5.2.1 不同密度下夏玉米群体冠层内光分布第54页
        5.2.2 不同行距配置下夏玉米群体冠层内光分布第54-56页
    5.3 不同行距配置下夏玉米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6-61页
        5.3.1 同一行距配置冠层温度垂直变化第56-58页
        5.3.2 不同行距配置同一层位冠层温度昼夜变化第58-61页
    5.4 不同行距配置下冠层内相对湿度变化特征第61-64页
        5.4.1 同一行距配置冠层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第61-62页
        5.4.2 不同行距配置下同一层位冠层相对湿度变化第62-64页
    5.5 冠层微气候与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关系分析第64-65页
    5.6 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关键栽培措施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调控效应第66-83页
    6.1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66-69页
        6.1.1 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66-68页
        6.1.2 不同氮肥运筹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68-69页
    6.2 LAI动态变化第69-72页
        6.2.1 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LAI动态变化第69-72页
        6.2.2 不同氮肥运筹下LAI动态变化第72页
    6.3 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第72-76页
        6.3.1 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籽粒干重变化动态第72-73页
        6.3.2 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籽粒灌浆特性第73-76页
    6.4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影响第76-80页
        6.4.1 不同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第76页
        6.4.2 冠层内全株叶片净光合速率垂直变化第76-78页
        6.4.3 冠层内全株叶片SPAD垂直变化第78-79页
        6.4.4 冠层内全株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垂直变化第79-80页
    6.5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第80-81页
        6.5.1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80-81页
        6.5.2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SPAD值的影响第81页
    6.6 小结第81-83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83-93页
    7.1 黑龙港流域夏玉米产量潜力及主要限制因素第83-85页
        7.1.1 黑龙港流域夏玉米产量潜力变化趋势第83页
        7.1.2 光照对黑龙港流域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第83-84页
        7.1.3 温度对黑龙港流域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第84-85页
        7.1.4 光、温条件对黑龙港流域夏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影响第85页
    7.2 夏玉米高效冠层微气候特征调控及群体光合生理特性第85-88页
        7.2.1 夏玉米高效冠层内光分布特征与调控第85-86页
        7.2.2 夏玉米高效冠层内温湿度分布特征与调控第86-87页
        7.2.3 夏玉米高产群体光合生理特性第87-88页
    7.3 调控措施对黑龙港流域夏玉米增产效应第88-90页
        7.3.1 密度和行距配置增产效应第88-89页
        7.3.2 氮肥运筹、辅助授粉增产效应第89页
        7.3.3 免耕直播机械化增产效应第89-90页
    7.4 主要结论第90-92页
    7.5 研究创新与展望第92-93页
        7.5.1 研究创新第92页
        7.5.2 研究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作者简历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质培番茄的钾素营养生理响应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玉米干燥特性及粘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