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状况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状况 | 第14-15页 |
1.3 供水管网分区理论分析 | 第15-18页 |
1.3.1 供水管网区块化理论 | 第15-16页 |
1.3.2 压力管理 | 第16-17页 |
1.3.3 流量管理 | 第17-18页 |
1.3.4 水质管理 | 第18页 |
1.4 供水管网分区的方法 | 第18-20页 |
1.5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分类 | 第20-21页 |
1.5.1 宏观水力模型 | 第20页 |
1.5.2 微观水力模型 | 第20-21页 |
1.6 微观水力模型的理论 | 第21-26页 |
1.6.1 建立并求解管网方程组 | 第22-24页 |
1.6.2 微观水力模型校核 | 第24-26页 |
1.7 济南市供水系统特点 | 第26-27页 |
1.8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8.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8.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2章 济南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微观水力模型的建立 | 第28-37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济南市供水系统概况 | 第28-29页 |
2.3 拓扑结构的建立 | 第29-32页 |
2.4 数据收集整理 | 第32-33页 |
2.4.1 区域流量计 | 第32页 |
2.4.2 压力监测点 | 第32-33页 |
2.5 节点流量的分配 | 第33-36页 |
2.5.1 用水规律变化曲线的制定 | 第33-34页 |
2.5.2 已知节点流量的分配 | 第34-35页 |
2.5.3 产销差节点流量的分配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济南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微观水力模型的校核 | 第37-44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人工校核 | 第37-38页 |
3.3 自动校核 | 第38-40页 |
3.4 校核成果 | 第40-43页 |
3.4.1 流量校核结果 | 第41-42页 |
3.4.2 压力校核结果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济南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区块化的分区应用 | 第44-68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鹊华水厂与玉清水厂供水分界线范围 | 第45-47页 |
4.3 制定一级计量区方案 | 第47-56页 |
4.3.1 鹊华水厂一级计量区 | 第48-52页 |
4.3.2 玉清水厂一级计量区 | 第52-56页 |
4.4 制定二级计量区方案 | 第56-67页 |
4.4.1 鹊华水厂二级计量区 | 第56-61页 |
4.4.2 玉清水厂二级计量区 | 第61-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济南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区块化后加压泵站优化方案 | 第68-90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现状分析 | 第68-73页 |
5.3 制定加压站供水优化方案 | 第73-86页 |
5.3.1 制定历南加压站替代甸柳庄加压站供水方案 | 第73-76页 |
5.3.2 制定解放桥加压站替代甸柳庄加压站供水方案 | 第76-80页 |
5.3.3 制定千佛山加压站替代甸柳庄加压站供水方案 | 第80-85页 |
5.3.4 加压站供水方案比选 | 第85-86页 |
5.4 制定千佛山加压站替代甸柳庄加压站供水区块化方案 | 第86-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