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滴12井区八道湾组油藏水流优势通道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4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 | 第10-12页 |
1.4.1 主要工作量 | 第10-11页 |
1.4.2 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第2章 储层地质特征 | 第12-46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5页 |
2.1.1 工区位置 | 第12页 |
2.1.2 构造背景 | 第12-14页 |
2.1.3 地层特征 | 第14-15页 |
2.2 储层特征 | 第15-42页 |
2.2.1 沉积特征 | 第15-27页 |
2.2.2 物性特征 | 第27-32页 |
2.2.3 非均质性特征 | 第32-42页 |
2.2.4 成岩作用特征 | 第42页 |
2.3 油藏特征 | 第42-46页 |
2.3.1 油藏类型 | 第42-44页 |
2.3.2 流体性质 | 第44页 |
2.3.3 油藏温度与压力 | 第44-46页 |
第3章 油藏水流优势通道表现特征 | 第46-55页 |
3.1 采油井表现特征 | 第46-48页 |
3.2 注水井表现特征 | 第48-51页 |
3.3 测井曲线表现特征 | 第51页 |
3.4 三维地质建模表现特征 | 第51-55页 |
第4章 油藏水流优势通道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 第55-63页 |
4.1 形成机理 | 第55-57页 |
4.1.1 沉积相控制水流优势运移通道的形成 | 第55页 |
4.1.2 沉积界面控制优势通道的形成 | 第55-56页 |
4.1.3 储层改造控制水流优势运移通道的形成 | 第56页 |
4.1.4 注水开发控制水流优势运移通道的形成 | 第56-57页 |
4.2 影响因素 | 第57-63页 |
4.2.1 静态影响因素 | 第57-61页 |
4.2.2 动态影响因素 | 第61-63页 |
第5章 油藏水流优势通道的整体预测 | 第63-76页 |
5.1 示踪剂预测优势通道技术 | 第63-70页 |
5.2 灰色关联分析技术 | 第70-7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