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曲面模型人体内照射剂量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虚拟人体计算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 第10-16页 |
1.2.1 数学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 第11-13页 |
1.2.2 体素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 第13-14页 |
1.2.3 曲面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 第14-16页 |
1.2.4 我国人体计算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 第16页 |
1.3 选题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2章 个性化曲面模型的建立 | 第20-30页 |
2.1 曲面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2.2 个性化曲面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2.3 曲面模型的体素化 | 第24-29页 |
2.3.1 体素化方法 | 第24-26页 |
2.3.2 骨骼的体素化 | 第26-28页 |
2.3.3 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体素化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光子内照射的蒙特卡罗模拟 | 第30-44页 |
3.1 内照射剂量的计算方法 | 第30-32页 |
3.2 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光子内照射 | 第32-37页 |
3.2.1 蒙特卡罗程序MCNP | 第32-33页 |
3.2.2 个性化曲面模型在MCNP中的描述 | 第33-37页 |
3.3 内照射模拟结果与对比分析 | 第37-43页 |
3.3.1 曲面模型与体素模型的对比 | 第37-38页 |
3.3.2 源器官自吸收分数及比吸收分数的对比 | 第38-41页 |
3.3.3 互吸收分数及比吸收分数的对比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生物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4-62页 |
4.1 呼吸道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4-55页 |
4.1.1 呼吸道模型概述 | 第44-50页 |
4.1.2 呼吸道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4.1.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4.2 消化道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5-61页 |
4.2.1 消化道模型概述 | 第55-59页 |
4.2.2 消化道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4.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内照射剂量的计算 | 第62-68页 |
5.1 比吸收分数的计算 | 第62-64页 |
5.1.1 光子比吸收分数的计算 | 第62-64页 |
5.1.2 电子比吸收分数的计算 | 第64页 |
5.2 核转换数的计算 | 第64-65页 |
5.3 待积有效剂量的计算 | 第65-67页 |
5.3.1 待积当量剂量系数的计算 | 第65-66页 |
5.3.2 待积有效剂量系数的计算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