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植物种子形态特征及有效性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第13-14页
   ·研究进展第14-20页
     ·种子形态特征第14-17页
     ·种子的产量与萌发能力第17-18页
     ·种子的延缓传播与植冠种子库第18-19页
     ·土壤种子库第19-20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技术路线第21页
   ·小结第21-2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3-28页
   ·研究区概况第23页
     ·地质背景第23页
     ·气候特征第23页
     ·植被特征第23页
     ·土壤状况第23页
   ·研究方法第23-27页
     ·种子采集第23-24页
     ·种子形态描述与量测第24-25页
     ·种子萌发试验第25页
     ·种子埋藏处理第25-26页
     ·植冠种子库调查第26页
     ·土壤种子库调查与鉴定第26-27页
   ·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种子(果实)的形态特征第28-54页
   ·植物的组成结构特征第28-33页
   ·植物果实的类型与传播方式第33-40页
   ·种子(果实)的大小第40-48页
   ·种子(果实)的外部性状第48页
   ·结论与讨论第48-54页
第四章 种子的萌发特性第54-66页
   ·当年采集种子的萌发特性第54-58页
     ·萌发率第55页
     ·萌发时间格局第55-56页
     ·萌发类型及其进程第56-58页
   ·实地埋藏一年后种子的萌发特性第58-60页
     ·埋藏一年后不同命运种子的数量变化第59页
     ·埋藏一年后种子的萌发率第59页
     ·埋藏一年后种子的萌发格局第59-60页
     ·种子在土壤中的持久性第60页
   ·埋藏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第60-62页
     ·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第60-61页
     ·对种子萌发格局的影响第61-62页
   ·结论与讨论第62-66页
第五章 植冠种子库第66-70页
   ·植冠种子的宿存量第66-67页
   ·植冠种子的宿存时间第67页
   ·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功能第67-68页
   ·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第68-69页
   ·结论与讨论第69-70页
第六章 种子的有效性第70-85页
   ·主要物种种子的有效性第70-73页
     ·种子产量第70-71页
     ·种子活性第71页
     ·可萌发种子库的大小第71-73页
   ·土壤侵蚀对种子有效性的影响第73-80页
     ·对种子产量与活性的影响第73-78页
     ·对种子流失的影响第78-79页
     ·对土壤种子库的空间分布的影响第79-80页
   ·土壤种子库中不同形态种子的分布特征第80-82页
     ·土壤种子库中不同重量种子的分布特征第81-82页
     ·土壤种子库中不同形状的种子(果实)分布特征第82页
   ·结论与讨论第82-85页
第七章 结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5页
附录:种子(果实)照片第95-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个人简介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岭湑水河流域大熊猫生境特征研究
下一篇:西北马鹿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