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深井沿空留巷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沿空留巷底鼓机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深井底鼓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2 深井大断面三软煤层沿空留巷底鼓机理 | 第19-31页 |
2.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2页 |
2.2 深井大断面三软煤层沿空留巷底鼓机理 | 第22-25页 |
2.2.1 深井大断面三软煤层沿空顶板破断特征 | 第22-23页 |
2.2.2 深井大断面三软煤层沿空留巷底鼓机理 | 第23-25页 |
2.3 朱集矿1111(1)轨道顺槽底鼓量理论计算分析 | 第25-29页 |
2.3.1 不同巷道埋深的底鼓量理论分析 | 第26-27页 |
2.3.2 不同底板岩性的底鼓量理论分析 | 第27页 |
2.3.3 不同充填体宽度的底鼓量理论分析 | 第27-28页 |
2.3.4 不同留巷宽度的底鼓量理论分析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深井大断面三软煤层沿空留巷底鼓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59页 |
3.1 深井大断面三软煤层沿空留巷底鼓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3.1.1 巷道埋深 | 第31页 |
3.1.2 围岩性质 | 第31-32页 |
3.1.3 巷道支护 | 第32页 |
3.1.4 断面尺寸 | 第32-33页 |
3.1.5 其他影响因素 | 第33页 |
3.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33-36页 |
3.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2.2 模拟参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3 计算方案 | 第35-36页 |
3.3 巷道埋深影响分析 | 第36-42页 |
3.3.1 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分析 | 第36-38页 |
3.3.2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 第38-40页 |
3.3.3 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 | 第40-41页 |
3.3.4 巷道埋深对底鼓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底板岩性影响分析 | 第42-47页 |
3.4.1 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分析 | 第43-44页 |
3.4.2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 第44-45页 |
3.4.3 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 | 第45-46页 |
3.4.4 底板岩性对底鼓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充填体宽度影响分析 | 第47-52页 |
3.5.1 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分析 | 第47-49页 |
3.5.2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 第49-50页 |
3.5.3 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 | 第50-51页 |
3.5.4 充填体宽度对底鼓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 巷道宽度影响分析 | 第52-57页 |
3.6.1 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分析 | 第52-53页 |
3.6.2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 第53-55页 |
3.6.3 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 | 第55-56页 |
3.6.4 留巷宽度对底鼓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深井大断面三软煤层沿空留巷底鼓控制技术研究 | 第59-73页 |
4.1 深井大断面三软煤层沿空留巷底鼓控制原则 | 第59页 |
4.2 深井大断面三软煤层沿空留巷底鼓控制方案 | 第59-61页 |
4.3 底鼓控制方法控制效果模拟 | 第61-64页 |
4.4 现场工业实践 | 第64-71页 |
4.4.1 方案选择 | 第64-65页 |
4.4.2 巷道底鼓控制方案 | 第65-68页 |
4.4.3 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 | 第68-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主要结论与不足 | 第73-7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5.2 论文不足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