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理论及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理论及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9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现状分析 | 第21-27页 |
2.1 产能过剩的界定及衡量标准 | 第21-22页 |
2.1.1 产能过剩的界定 | 第21页 |
2.1.2 产能过剩的衡量标准 | 第21-22页 |
2.2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现状 | 第22-26页 |
2.2.1 钢铁 | 第22-23页 |
2.2.2 水泥 | 第23-24页 |
2.2.3 平板玻璃 | 第24-25页 |
2.2.4 电解铝 | 第25页 |
2.2.5 船舶 | 第25-26页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我国过剩产能投资“一带一路”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42页 |
3.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3.1.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 | 第27-28页 |
3.1.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 | 第28-29页 |
3.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 第29-31页 |
3.2.1 中亚 | 第29-30页 |
3.2.2 南亚 | 第30页 |
3.2.3 东南亚 | 第30-31页 |
3.2.4 独联体国家 | 第31页 |
3.2.5 西亚北非 | 第31页 |
3.2.6 中东欧 | 第31页 |
3.3 我国过剩产能投资“一带一路”的区域选择分析 | 第31-36页 |
3.3.1 钢铁 | 第32-33页 |
3.3.2 船舶 | 第33页 |
3.3.3 电解铝 | 第33-34页 |
3.3.4 平板玻璃 | 第34页 |
3.3.5 水泥 | 第34-35页 |
3.3.6“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产能缺口 | 第35-36页 |
3.4 我国过剩产能投资“一带一路”的优势分析 | 第36-41页 |
3.4.1 成本优势 | 第36-39页 |
3.4.2 技术优势 | 第39-40页 |
3.4.3 产业链优势 | 第40-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我国过剩产能投资“一带一路”的经济效应 | 第42-52页 |
4.1 过剩产能转移对被投资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1 促进被投资国经济社会发展 | 第42-43页 |
4.1.2 可能对被投资国产生的负面效应 | 第43页 |
4.2 过剩产能转移对我国的经济效应 | 第43-51页 |
4.2.1 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第46-48页 |
4.2.3 对国内就业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4 对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5 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 | 第51页 |
4.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促进过剩产能投资“一带一路”的对策建议 | 第52-58页 |
5.1 制定倾斜性鼓励政策 | 第52-53页 |
5.1.1 扩大国内过剩产能对外投资的比重 | 第52页 |
5.1.2 为过剩产能对外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 第52-53页 |
5.1.3 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 第53页 |
5.2 提高企业对外合作水平 | 第53-54页 |
5.2.1 创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 第53页 |
5.2.2 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对外研发合作 | 第53-54页 |
5.2.3 加强教育培训,重视人才培养 | 第54页 |
5.2.4 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发展全产业链 | 第54页 |
5.3 准确定位投资区域 | 第54-56页 |
5.3.1 结合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锁定投资区域 | 第55页 |
5.3.2 紧跟政策导向,缩小区域选择的范围 | 第55页 |
5.3.3 坚持先行先试,渐进扩大规模 | 第55-56页 |
5.4 合理选择对外投资的合作方式 | 第56页 |
5.5 降低过剩产能转移的负面效应 | 第56-57页 |
5.5.1 降低过剩产能转移对我国的负面效应 | 第56-57页 |
5.5.2 降低过剩产能转移对被投资国的负面效应 | 第57页 |
5.6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1、结论 | 第58-59页 |
2、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