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裂隙岩体注浆扩散理论 | 第14-15页 |
1.2.2 裂隙岩体注浆加固理论 | 第15-16页 |
1.2.3 裂隙岩体力学特性颗粒流数值模拟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考虑粗糙性及浆岩-耦合效应的单一裂隙注浆扩散机制 | 第20-36页 |
2.1 界面层理论与界面层的位势 | 第20-21页 |
2.2 考虑粗糙度与连通性的修正立方定律 | 第21-23页 |
2.3 结构面浆液扩散有限元分析 | 第23-29页 |
2.3.1 浆液流动控制方程 | 第23-25页 |
2.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5-29页 |
2.4 浆岩耦合作用下浆液扩散机制 | 第29-34页 |
2.4.1 基于界面层理论的结构面本构模型 | 第29-31页 |
2.4.2 注浆对岩体的卸荷与重加载作用 | 第31页 |
2.4.3 考虑浆岩耦合作用的浆液扩散公式建立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考虑注浆加固强度的结构面抗剪强度力学模型 | 第36-64页 |
3.1 自然条件下结构面剪切强度力学模型 | 第36-40页 |
3.1.1 Coulomb模型 | 第36页 |
3.1.2 Patton模型 | 第36-37页 |
3.1.3 其他改进模型 | 第37-38页 |
3.1.4 JRC-JCS模型 | 第38-40页 |
3.2 基于PSO-BP的JRC计算方法 | 第40-51页 |
3.2.1 JRC计算方法概述 | 第41页 |
3.2.2 结构面轮廓线模拟生成与几何形貌表征方法 | 第41-45页 |
3.2.3 基于PSO-BP算法的JRC计算模型 | 第45-47页 |
3.2.4 三维条件下JRC计算 | 第47-51页 |
3.3 三维条件下结构面粗糙程度表征方法 | 第51-54页 |
3.4 考虑注浆加固作用的结构面力学模型建立 | 第54-62页 |
3.4.1 单一微凸体力学模型 | 第55-59页 |
3.4.2 基于主控区域划分的注浆加固体抗剪强度 | 第59-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考虑注浆加固的结构面剪切特性颗粒流计算研究 | 第64-91页 |
4.1 颗粒流计算假定与计算原理 | 第65-69页 |
4.1.1 颗粒流方法的基本假定 | 第65页 |
4.1.2 单元颗粒生成与模型构建 | 第65-67页 |
4.1.3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的设定 | 第67-68页 |
4.1.4 本构模型 | 第68-69页 |
4.2 考虑注浆加固作用的结构面抗剪强度数值模型 | 第69-73页 |
4.2.1 PFC中的结构面表征方法 | 第69-70页 |
4.2.2 模型校正 | 第70-71页 |
4.2.3 数值模型建立 | 第71-73页 |
4.2.4 伺服控制程序 | 第73页 |
4.3 单一规则锯齿结构面剪切过程数值模拟 | 第73-82页 |
4.3.1 无粘结作用时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3-77页 |
4.3.2 考虑粘结作用时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4.3.3 主要结论 | 第80-82页 |
4.4 基于Barton模型的结构面剪切过程数值模拟 | 第82-89页 |
4.4.1 法向应力与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82-84页 |
4.4.2 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之间的关系 | 第84-88页 |
4.4.3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