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31页 |
1.1 自然界中的硫循环 | 第11页 |
1.2 微生物参与的硫循环 | 第11-12页 |
1.3 污染现状及治理 | 第12-17页 |
1.3.1 污染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关于硫化物治理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脱硫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 | 第17-23页 |
1.4.1 硫酸盐还原菌 | 第17-20页 |
1.4.2 硫氧化菌 | 第20-23页 |
1.5 混合微生物降解污染物 | 第23-27页 |
1.5.1 混合微生物的培养 | 第23-24页 |
1.5.2 硫还原菌(SRB)与产甲烷菌(MPB)的相互作用 | 第24页 |
1.5.3 SRB与MPB的影响因子 | 第24-25页 |
1.5.4 解除SRB与MPB抑制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6 硫细菌的应用 | 第27-30页 |
1.6.1 烟气脱硫 | 第27页 |
1.6.2 生物沥浸 | 第27-29页 |
1.6.3 生物冶金 | 第29-30页 |
1.7 研究硫细菌的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30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2章 硫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31-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2.1.1 样品来源与采集 | 第31页 |
2.1.2 细菌培养基成分及制备方法 | 第31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2 仪器与器材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2.3.1 硫细菌菌落及菌体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34-35页 |
2.3.2 细菌鉴定结果 | 第35-37页 |
2.4 讨论 | 第37-39页 |
第3章 硫细菌的生长特性及脱硫特性的研究 | 第39-47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1.2 S_0最适生长温度测定 | 第39页 |
3.1.3 S_0最适生长pH测定 | 第39-40页 |
3.1.4 最适菌体浓度测定 | 第40-41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41-45页 |
3.2.1 S_0最适生长温度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3.2.2 S_0最适生长pH值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3.2.3 最适菌体浓度测定结果 | 第43-45页 |
3.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4章 硫细菌处理印染污水实验 | 第47-52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4.1.2 CODcr值测定 | 第47页 |
4.1.3 色度值测定 | 第47-48页 |
4.1.4 pH值测定 | 第48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48-51页 |
4.2.1 观察结果 | 第48-49页 |
4.2.2 CODcr值测定结果 | 第49页 |
4.2.3 色度测定结果 | 第49-50页 |
4.2.4 pH值测定结果 | 第50-51页 |
4.3 讨论 | 第51-52页 |
第5章 硫细菌对衣藻的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 | 第52-64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8页 |
5.1.1 衣藻的培养 | 第52-54页 |
5.1.2 细菌浓度梯度设定 | 第54页 |
5.1.3 衣藻生理生态指标测定方法 | 第54-57页 |
5.1.4 仪器与设备 | 第57-5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5.2.1 共培养体系藻菌生物量变化 | 第58-59页 |
5.2.2 不同浓度梯度细菌对衣藻光合系统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3 不同浓度梯度细菌对衣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0-62页 |
5.3 讨论 | 第62-64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