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工程材料一般性问题论文

云母表面润湿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接触角第10-12页
    1.3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润湿性的意义第12-13页
    1.4 岩石表面润湿性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4.1 盐水浓度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第13-14页
        1.4.2 其他气体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第14页
        1.4.3 压强及温度对润湿性的影响第14-15页
        1.4.4 岩石表面的基团对润湿性的影响第15页
    1.5 以云母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19页
        1.5.1 母表面液膜状态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接触角的影响第16-17页
        1.5.2 压强和温度对云母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第17-18页
        1.5.3 云母表面的基团及自由能对润湿性的影响第18-19页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19-20页
    1.7 本章小结第20页
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第20-33页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介绍第20-22页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介绍第22-24页
        2.2.1 坐标文件第22-23页
        2.2.2 力场参数文件第23页
        2.2.3 拓扑文件第23页
        2.2.4 结构文件第23页
        2.2.5 配置文件第23-24页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第24-27页
        2.3.1 VMD第24-26页
        2.3.2 NAMD第26-27页
    2.4 分子动力学模拟细节第27-31页
        2.4.1 分子动力学模拟参数设置第27-28页
        2.4.2 CHARMM力场第28-30页
        2.4.3 周期性边界条件第30-31页
        2.4.4 最小镜像转化原理第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3 单组分模型建立与模拟结果第33-43页
    3.1 单组分模型的建立第33-36页
        3.1.1 二氧化碳体系的建立第33页
        3.1.2 云母体系的建立第33-34页
        3.1.3 氧气体系的建立第34页
        3.1.4 氩气体系的建立第34-35页
        3.1.5 水体系的建立第35-36页
    3.2 各组分的模拟参数第36-37页
    3.3 二氧化碳平衡体系的判断第37-38页
    3.4 单组分径向分布第38-41页
        3.4.1 二氧化碳径向分布第38-39页
        3.4.2 水径向分布第39-40页
        3.4.3 氧气径向分布第40-41页
        3.4.4 氩气径向分布第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4 二氧化碳/水/云母组合体系接触角的模拟第43-49页
    4.1 二氧化碳/水/云母体系的建立第43页
    4.2 二氧化碳/水/云母体系接触角的获取方法第43-45页
    4.3 不同压强下二氧化碳/水/云母体系的接触角第45-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5 杂质气体/水/云母体系接触角的模拟第49-56页
    5.1 氧气/水/云母体系的接触角第49-50页
    5.2 氩气/水/云母体系的接触角第50-52页
    5.3 摩尔浓度为75%的氧气/二氧化碳/水/云母体系的接触角第52-53页
    5.4 摩尔浓度为75%的氩气/二氧化碳/水/云母体系的接触角第53-55页
    5.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6 总结与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附录A 复制粒子坐标的程序第63-67页
附录B 求解径向分布函数程序第67-69页
附录C 求解接触角的程序第69-73页
附录D 组合多个模拟体系的程序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主客体作用构筑基于柱芳烃的荧光交联网状超分子聚合物
下一篇:N-掺杂—维多孔碳自组装及电催化氧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