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协作测量识别网络拓扑 | 第14-15页 |
1.2.2 层析成像识别网络拓扑 | 第15-16页 |
1.2.3 拓扑识别中的匿名路由器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以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网络拓扑识别概述 | 第20-30页 |
2.1 协作测量在拓扑识别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2.2 层析成像在拓扑识别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2.2.1 基于网络层析成像的拓扑识别 | 第22-23页 |
2.2.2 “三明治”包探测法 | 第23页 |
2.3 匿名路由 | 第23-29页 |
2.3.1 匿名路由器产生的原因 | 第24-25页 |
2.3.2 匿名路由器对网络拓扑识别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2.1 虚假节点的产生 | 第25-26页 |
2.3.2.2 虚假链路的产生 | 第26-27页 |
2.3.3 传统匿名路由器识别方法及其问题 | 第27-29页 |
2.3.3.1 简单忽略法 | 第27页 |
2.3.3.2 归一合并法 | 第27-28页 |
2.3.3.3 唯一存在法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自适应多中心聚类的多径匿名路由识别方法 | 第30-46页 |
3.1 多径匿名路由识别方法框架 | 第30-31页 |
3.1.1 数据预处理 | 第31页 |
3.2 多径路由下的端到端测量系统模型 | 第31-32页 |
3.2.1 N-1子图模型 | 第31-32页 |
3.2.2 链路时延模型 | 第32页 |
3.3 多径路由下的端到端测量细节 | 第32-34页 |
3.3.1 路径测量覆盖率 | 第33页 |
3.3.2 共享路径识别 | 第33-34页 |
3.3.3 探测路径识别 | 第34页 |
3.4 基于最大最小距离的自适应多中心聚类算法 | 第34-38页 |
3.4.1 k-means算法与最大最小距离法 | 第34-35页 |
3.4.2 自适应多中心聚类算法 | 第35-38页 |
3.5 基于自适应多中心聚类的多径路由识别方法流程 | 第38-39页 |
3.6 仿真分析 | 第39-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多径匿名路由器的拓扑识别方法 | 第46-69页 |
4.1 平行结构拓扑的多径匿名路由拓扑识别 | 第46-50页 |
4.1.1 平行结构多径匿名路由结构分析 | 第46-49页 |
4.1.2 平行结构多径匿名路由识别流程 | 第49-50页 |
4.2 星型结构拓扑的多径匿名路由拓扑识别 | 第50-55页 |
4.2.1 星型结构多径匿名路由结构分析 | 第50-54页 |
4.2.2 星型结构多径匿名路由识别流程 | 第54-55页 |
4.3 仿真分析 | 第55-68页 |
4.3.1 仿真环境和实验数据 | 第55-57页 |
4.3.2 平行结构多径匿名路由的仿真分析 | 第57-61页 |
4.3.3 星型结构多径匿名路由的仿真分析 | 第61-67页 |
4.3.4 拓扑识别精度分析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