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与技术进步--基于对东盟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解释 | 第11-14页 |
一、对外直接投资 | 第11-12页 |
二、反向溢出效应 | 第12-13页 |
三、技术进步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二、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 第16-17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7-19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 第19-21页 |
一、研究方案 | 第19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国对东盟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第21-31页 |
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格局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现状 | 第22-31页 |
一、中国对东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存量分析 | 第22页 |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特点 | 第22-27页 |
三、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第三章 OFDI反向技术溢出机制 | 第31-38页 |
第一节 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直接溢出机制 | 第31-34页 |
一、技术资源获取方式 | 第31页 |
二、技术资源的获取 | 第31-33页 |
三、OFDI反向技术溢出直接传导机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间接溢出机制 | 第34-38页 |
一、研发反馈机制 | 第34-35页 |
二、研发激励效应 | 第35页 |
三、研发费用分摊机制 | 第35-36页 |
四、模仿跟随机制 | 第36页 |
五、全球价值链的合作分工机制 | 第36-38页 |
第四章 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38-52页 |
第一节 基本模型解释 | 第38-40页 |
一、L-P模型 | 第38-39页 |
二、B-K模型 | 第39页 |
三、模型选取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0-44页 |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 第40-42页 |
二、国内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 | 第42-43页 |
三、对东盟OFDI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指标体系检验 | 第44-47页 |
一、各变量单位根检验 | 第44-45页 |
二、协整检验 | 第45-47页 |
第四节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7-49页 |
一、老东盟成员国OFDI反向技术溢出VECM | 第48页 |
二、新东盟成员国OFDI反向技术溢出VECM | 第48-49页 |
第五节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9-50页 |
第六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2-57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3-56页 |
一、国家层面 | 第53-54页 |
二、企业层面 | 第54-56页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