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在明代丛林中的影响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前言 | 第6-11页 |
| (一)寒山简介 | 第6页 |
| (二)寒山与寒山诗研究 | 第6-9页 |
| (三)选题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一、禅师公案中的征引 | 第11-31页 |
| (一)“说法”之征引 | 第11-23页 |
| (二)“偈颂”之征引 | 第23-31页 |
| 二、明代丛林赓和寒山诗的考论 | 第31-52页 |
| (一)楚石梵琦禅师和寒山诗 | 第31-39页 |
| 1.佛禅类 | 第32-36页 |
| 2.隐逸类 | 第36-37页 |
| 3.化俗类 | 第37-39页 |
| (二)石树道人和寒山诗 | 第39-46页 |
| 1.佛禅类 | 第40-43页 |
| 2.隐逸类 | 第43-44页 |
| 3.化俗类 | 第44-46页 |
| (三)嵩山野竹禅师和寒山诗 | 第46-52页 |
| 1.佛禅类 | 第47-48页 |
| 2.隐逸诗 | 第48-49页 |
| 3.化俗类 | 第49-52页 |
| 三、僧侣拟作寒山诗的考论 | 第52-65页 |
| (一)隐元隆琦禅师拟寒山诗 | 第52-56页 |
| (二)灵树远禅师拟寒山诗 | 第56-58页 |
| (三)野竹福慧禅师拟寒山诗 | 第58-61页 |
| (四)其他禅师拟寒山诗 | 第61-65页 |
| 四、寒山流行于明代丛林原因的考察 | 第65-73页 |
| (一)明代“山林佛教”与寒山的接受 | 第65-66页 |
| (二)明代俗文学的兴盛 | 第66-69页 |
| (三)寒山诗歌的价值 | 第69-73页 |
| 结语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