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铜(Ⅰ)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 第9-16页 |
1.1.1 铜(Ⅰ)配合物的合成 | 第9-11页 |
1.1.2 铜(Ⅰ)配合物的结构研究 | 第11-16页 |
1.2 联吡啶配体铜(Ⅰ)膦配合物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 吡啶四氮唑配体铜(Ⅰ)膦配合物的研究 | 第19-22页 |
1.4 联吡啶四氮唑配体及其配合物研究 | 第22-24页 |
1.5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24页 |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甲基化联吡啶四氮唑铜(Ⅰ)膦配合物的构筑与表征 | 第25-4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2.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5-26页 |
2.1.2 配体和铜(Ⅰ)配合物 1–4 的合成 | 第26-28页 |
2.2 铜(Ⅰ)配合物 1–4 晶体结构测定 | 第28-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2.3.1 铜(Ⅰ)配合物 1–4 的合成与表征 | 第33-34页 |
2.3.2 铜(Ⅰ)配合物 1–4 的晶体结构 | 第34-37页 |
2.3.3 铜(Ⅰ)配合物 1–4 的PXRD | 第37页 |
2.3.4 联吡啶四氮唑配体的配位模式 | 第37-38页 |
2.3.5 铜(Ⅰ)配合物 1–4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8-39页 |
2.4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NH烷基化联吡啶四氮唑铜(Ⅰ)配合物的构筑与表征 | 第40-53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3.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40-41页 |
3.1.2 配体和铜(Ⅰ)配合物 5–8 的合成 | 第41-43页 |
3.2 铜(Ⅰ)配合物 5–8 晶体结构测定 | 第43-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3.3.1 铜(Ⅰ)配合物 5–8 的合成与表征 | 第47-48页 |
3.3.2 铜(Ⅰ)配合物 5–8 的晶体结构 | 第48-51页 |
3.3.3 NH烷基化联吡啶四氮唑配体的配位模式 | 第51-52页 |
3.3.4 铜(Ⅰ)配合物 5–8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2页 |
3.4 结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NH乙基化联吡啶四氮唑铜(Ⅰ)双膦配合物的构筑与表征 | 第53-65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53-54页 |
4.1.2 铜(Ⅰ)配合物 9-12 的合成 | 第54-55页 |
4.2 铜(Ⅰ)配合物 9-12 晶体结构测定 | 第55-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4.3.1 铜(Ⅰ)配合物 9–12 的合成与表征 | 第59-60页 |
4.3.2 铜(Ⅰ)配合物 9–12 的晶体结构 | 第60-63页 |
4.3.3 NH乙基化联吡啶四氮唑配体的配位模式 | 第63页 |
4.3.4 铜(Ⅰ)配合物 9–12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3-64页 |
4.4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