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信息经济学的溯源 | 第10页 |
1.2.2 非对称信息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1.2.3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银行信贷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信息不对称原理概述 | 第14-25页 |
2.1 信息不对称概念 | 第14-17页 |
2.1.1 信息不对称的常规解释 | 第14页 |
2.1.2 信息经济学的核心——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4-15页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5-17页 |
2.2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 | 第17-25页 |
2.2.1 道德风险 | 第17-20页 |
2.2.2 逆向选择 | 第20-25页 |
第三章 金融风险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3.1 风险企业的特点 | 第25-26页 |
3.2 风险企业家存在的机会主义意识 | 第26-27页 |
3.2.1 隐藏信息 | 第26-27页 |
3.2.2 隐藏行动 | 第27页 |
3.3 高昂的信息搜集费用 | 第27页 |
3.4 风险投资家理性不足 | 第27-28页 |
3.5 信息传递途径数量少,质量低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我国金融风险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以某银行为例 | 第30-54页 |
4.1 我国金融风险中信息不对称现象 | 第30-43页 |
4.1.1 某银行信贷投放情况分析 | 第30-32页 |
4.1.2 某银行资产质量情况分析 | 第32-34页 |
4.1.3 某银行资产情况整体分析 | 第34-35页 |
4.1.4 案例分析信息不对称下某银行贷前评估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4.1.5 案例分析信息不对称下某银行贷贷后管理的局限性 | 第38-43页 |
4.2 我国金融风险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4.2.1 政府作为监控主体的缺陷 | 第43-44页 |
4.2.2 风险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健全 | 第44页 |
4.2.3 投资前风险规避不足 | 第44-45页 |
4.2.4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发展落后 | 第45-46页 |
4.2.5 存在严重的信用危机 | 第46-47页 |
4.3 我国金融风险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克服策略 | 第47-54页 |
4.3.1 构建我国金融风险投资机构监控主体地位 | 第47-51页 |
4.3.2 构建和健全金融风险的中介机构 | 第51-52页 |
4.3.3 金融风险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信用关系的构建 | 第52页 |
4.3.4 强化风险企业的规范性管理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