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前言 | 第8-13页 |
1.1 形态特征 | 第10页 |
1.2 苦菜的营养成分 | 第10页 |
1.3 苦菜含有的化学物质 | 第10-11页 |
1.4 苦菜的药理功能 | 第11-12页 |
1.4.1 抗氧化抗肿瘤作用 | 第11页 |
1.4.2 杀菌消炎作用 | 第11页 |
1.4.3 提高免疫力作用 | 第11页 |
1.4.4 其它功能 | 第11-12页 |
1.5 苦菜产品开发现状 | 第12页 |
1.5.1 苦菜罐头 | 第12页 |
1.5.2 苦菜饮料 | 第12页 |
1.5.3 苦菜啤酒 | 第12页 |
1.6 苦菜资源发展前景 | 第12-13页 |
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3-14页 |
3 苦菜中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第14-18页 |
3.1 方法 | 第14-15页 |
3.1.1 样品的初处理 | 第14页 |
3.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4页 |
3.1.3 黄酮类成分的提取 | 第14页 |
3.1.4 黄酮类成分的定性鉴定 | 第14-15页 |
3.1.5 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1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15-17页 |
3.2.1 交试验 | 第15-16页 |
3.2.2 验证试验 | 第16-17页 |
3.2.3 苦菜中不同部位、不同月份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3.3 结论 | 第17-18页 |
4 苦菜中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第18-27页 |
4.1 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 第18-19页 |
4.1.1 多糖的提取 | 第18页 |
4.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8-1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19-26页 |
4.2.1 实验条件的分析 | 第19-22页 |
4.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4.2.3 苦菜不同部位不同月份的实验测定 | 第24-25页 |
4.2.4 精密度 | 第25页 |
4.2.5 稳定性 | 第25-26页 |
4.3 结论 | 第26-27页 |
5 苦菜黄酮和多糖抗氧化性研究 | 第27-36页 |
5.1 试剂 | 第2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27-35页 |
5.2.1 脂质体系中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27-29页 |
5.2.2 Fe~(3+)还原能力测定 | 第29-30页 |
5.2.3 ·OH清除能力测定 | 第30-32页 |
5.2.4 DPPH清除能力 | 第32-34页 |
5.2.5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34-35页 |
5.3 结论 | 第35-36页 |
6 苦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第36-42页 |
6.1 实验 | 第36-37页 |
6.1.1 试剂 | 第36页 |
6.1.2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6.2.1 实验条件的分析 | 第37-39页 |
6.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6.2.3 苦菜不同部位不同月份的测定 | 第40-41页 |
6.3 结论 | 第41-42页 |
7 苦菜样品干法与湿法消解的比较 | 第42-47页 |
7.1 试剂 | 第42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7.2.1 实验原理 | 第42页 |
7.2.2 溶液的配制 | 第42-43页 |
7.2.3 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 | 第43页 |
7.2.4 苦菜制样方法与测定 | 第43-44页 |
7.3 两种消解方法的结果对照 | 第44-46页 |
7.4 两种方法消解能力的比较 | 第46页 |
7.5 安全性的比较 | 第46页 |
7.6 结论 | 第46-47页 |
8 苦菜中多酚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47-51页 |
8.1 实验部分 | 第47页 |
8.1.1 方法 | 第47页 |
8.1.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47页 |
8.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7页 |
8.2 结果与讨论 | 第47-49页 |
8.2.1 单因素对苦菜多酚提取的影响 | 第47-49页 |
8.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页 |
8.3 结论 | 第49-51页 |
9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