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3页 |
1.1.1 动物材料 | 第13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13页 |
1.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3-19页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3-14页 |
1.2.2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4页 |
1.2.3 运动训练和给药方法 | 第14-15页 |
1.2.4 大鼠行为学评定 | 第15-16页 |
1.2.4.1 开放空间运动评分方法 | 第15-16页 |
1.2.4.2 改良Tarlov评分方法 | 第16页 |
1.2.5 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 | 第16-18页 |
1.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 结果 | 第19-23页 |
2.1 术后大鼠情况 | 第19页 |
2.2 大鼠行为学评定结果 | 第19-20页 |
2.2.1 BBB评分结果 | 第19-20页 |
2.2.2 改良Tarlov评分结果 | 第20页 |
2.3 免疫组化结果 | 第20-23页 |
2.3.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免疫组化结果 | 第20-21页 |
2.3.2 酪氨酸激酶受体B免疫组化结果 | 第21-23页 |
3 讨论 | 第23-29页 |
3.1 关于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23页 |
3.2 减重平板训练对不全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 第23-25页 |
3.3 甲基强的松龙对不全性损伤脊髓恢复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 第25-26页 |
3.4 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意义 | 第26-28页 |
3.4.1 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26-27页 |
3.4.2 联合治疗对大鼠损伤脊髓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 | 第27-28页 |
3.5 本实验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28-29页 |
3.5.1 创新之处 | 第28页 |
3.5.2 不足之处 | 第28-29页 |
4 结论 | 第29-30页 |
5 附图 | 第30-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综述 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 第38-59页 |
1 流行病学 | 第38-39页 |
2 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39页 |
3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第39-41页 |
3.1 临床表现 | 第39-40页 |
3.2 临床诊断 | 第40-41页 |
4 康复评定 | 第41-44页 |
4.1 损伤程度的评定 | 第41-42页 |
4.2 SCI平面评定 | 第42-43页 |
4.3 运动功能评定 | 第43页 |
4.4 感觉平面评定 | 第43页 |
4.5 痉挛的评定 | 第43-44页 |
4.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 第44页 |
4.7 其他功能评定 | 第44页 |
5 康复治疗 | 第44-53页 |
5.1 手术治疗 | 第44-45页 |
5.2 药物治疗 | 第45-49页 |
5.2.1 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 | 第45页 |
5.2.2 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g) | 第45-46页 |
5.2.3 鼠神经生长因子 | 第46页 |
5.2.4 纳洛酮 | 第46页 |
5.2.5 促红细胞生成素 | 第46页 |
5.2.6 钙离子阻滞剂 | 第46-47页 |
5.2.7 B族维生素 | 第47页 |
5.2.8 米诺环素 | 第47页 |
5.2.9 中药 | 第47-49页 |
5.2.9.1 川芎 | 第48页 |
5.2.9.2 丹参 | 第48页 |
5.2.9.3 其他 | 第48-49页 |
5.3 物理治疗 | 第49-50页 |
5.3.1 减重平板训练 | 第49页 |
5.3.2 高压氧治疗 | 第49页 |
5.3.3 电刺激治疗 | 第49-50页 |
5.3.4 运动疗法 | 第50页 |
5.4 细胞移植治疗 | 第50-51页 |
5.5 基因治疗 | 第51页 |
5.6 传统康复治疗 | 第51页 |
5.7 并发症预防与治疗 | 第51-53页 |
5.7.1 压疮 | 第52页 |
5.7.2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第52页 |
5.7.3 肺部感染 | 第52页 |
5.7.4 泌尿系感染 | 第52页 |
5.7.5 痉挛 | 第52页 |
5.7.6 异位骨化症 | 第52-53页 |
6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