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域下萧红及其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传统媒介下的萧红小说研究 | 第10-16页 |
| (一) 萧红作品创作的历程 | 第10-13页 |
| 1. 萧红的初期创作 | 第11-12页 |
| 2.萧红的中期创作 | 第12页 |
| 3.萧红的后期创作 | 第12-13页 |
| (二) 传统媒介下的萧红作品的传播 | 第13-16页 |
| 1.萧红作品的传播媒介——定期出版物 | 第14-15页 |
| 2.萧红作品的传播——不定期出版物 | 第15-16页 |
| 二、大众文化的兴起与“萧红”的二次传播 | 第16-24页 |
| (一)作家萧红形象的独特性 | 第17-19页 |
| 1.萧红其人 | 第17-19页 |
| 2.萧红形象的独特性 | 第19页 |
| (二)传播过程中符号“萧红”的塑造 | 第19-22页 |
| 1.电影《萧红》 | 第20-21页 |
| 2.电影《黄金时代》 | 第21-22页 |
| 3.大众文化背景下萧红形象的影视化 | 第22页 |
| (三)萧红作品的二次传播 | 第22-24页 |
| 1.萧红作品的二次创作——话剧《生死场》 | 第23-24页 |
| 2.其他类型的萧红作品的二次传播 | 第24页 |
| 三、大众传播过程的“萧红”及作品的研究接受 | 第24-29页 |
| (一) 萧红作品的接受研究 | 第25-27页 |
| 1.《生死场》开启的良性评价与接受 | 第25-26页 |
| 2.《呼兰河传》带来的消极评价与接受 | 第26页 |
| 3.重读萧红作品的积极接受 | 第26-27页 |
| (二) 萧红形象的接受研究 | 第27-29页 |
| 1.《萧红小传》 | 第27-28页 |
| 2.《萧红传》与《萧红评传》 | 第28页 |
| 3.萧红形象研究的其他类型 | 第28-29页 |
| 四、大众文化中“萧红”的网络传播 | 第29-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