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 1 材料 | 第15-17页 |
|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15页 |
| ·仪器及器材 | 第15-16页 |
| ·相关溶液配制 | 第16-17页 |
| ·0.1mol/L PH 7.4 PB缓冲液的配置 | 第16页 |
| ·0.01mol/L PH 7.5 PBS缓冲液的配制 | 第16页 |
| ·4%多聚甲醛固定液的配制 | 第16页 |
| ·0.01mol/L PH 6.0柠檬酸缓冲液的配制 | 第16页 |
| ·3%H_2O_2溶液的配制 | 第16页 |
| ·封闭山羊血清工作液的配制 | 第16页 |
| ·生物素标记山羊抗兔IgG(二抗)稀释液的配制 | 第16页 |
| ·ABC复合物稀释液的配制 | 第16-17页 |
| ·DAB显色剂工作液的配制 | 第17页 |
| ·1%盐酸乙醇液的配制 | 第17页 |
| ·玻片处理 | 第17页 |
| ·载玻片的处理 | 第17页 |
| ·盖玻片的处理 | 第17页 |
| 2 方法 | 第17-23页 |
| ·大鼠模型制备 | 第17-18页 |
| ·受试大鼠筛选 | 第17-18页 |
| ·旷场实验 | 第18页 |
| ·分组饲养及造模给药 | 第18页 |
| ·大鼠脑组织取材 | 第18-19页 |
| ·石蜡切片制备 | 第19-20页 |
| ·洗涤 | 第19页 |
| ·脱水 | 第19页 |
| ·透明 | 第19页 |
| ·浸蜡 | 第19页 |
| ·包埋 | 第19-20页 |
| ·切片 | 第20页 |
|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 第20-21页 |
| ·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 第20页 |
| ·微波热抗原修复 | 第20页 |
| ·阻断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 第20-21页 |
| ·封闭 | 第21页 |
| ·一抗孵育 | 第21页 |
| ·二抗孵育 | 第21页 |
| ·ABC复合物反应 | 第21页 |
| ·DAB显色 | 第21页 |
| ·复染,分化,返蓝 | 第21页 |
| ·脱水,透明 | 第21页 |
| ·封片 | 第21页 |
| ·检测及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 ·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 结果 | 第23-32页 |
| 1 宏观指标结果 | 第23-24页 |
| ·各组大鼠体重比较 | 第23页 |
| ·各组大鼠旷场实验行为学得分比较 | 第23-24页 |
| ·大鼠宏观行为药理学观察 | 第24页 |
| 2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第24-32页 |
| ·各组大鼠不同脑区ERα、ERβ的定位分布 | 第25-27页 |
| ·各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形态的变化 | 第27页 |
| ·各组大鼠不同脑区ERα、ERβ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IOD)差异 | 第27-32页 |
| 讨论 | 第32-52页 |
| 1 情志病证与PMS | 第32-36页 |
| ·情志病证的概述 | 第32-33页 |
| ·典型情志病证PMS概述 | 第33-34页 |
| ·PMS的发病机理 | 第34-36页 |
| ·精神症状的出现 | 第34页 |
| ·液体潴留 | 第34页 |
| ·催乳素排出量增多 | 第34页 |
| ·神经介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失常 | 第34-36页 |
| 2 PMS肝气郁证模型大鼠的造模及评价 | 第36-37页 |
| ·受试大鼠筛选 | 第36页 |
| ·PMS肝气郁证大鼠模型的造模 | 第36页 |
| ·体重测量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旷场实验和宏观行为药理学结果分析 | 第37页 |
| 3 与情绪关系密切的脑区 | 第37-43页 |
| ·海马 | 第37-41页 |
| ·海马及其周围结构 | 第37-38页 |
| ·海马皮层构筑的特征 | 第38页 |
| ·海马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 第38-40页 |
| ·腹侧海马与研究区域选择 | 第40-41页 |
| ·下丘脑 | 第41-43页 |
| ·下丘脑的解剖结构 | 第41页 |
| ·下丘脑的功能及与情绪的关系 | 第41-42页 |
| ·研究区域选择 | 第42-43页 |
| 4 雌激素受体及其与抑郁情绪关系 | 第43-50页 |
| ·ER α和ER β的结构 | 第43-44页 |
| ·ER α和ER β在脑内的分布 | 第44-46页 |
| ·核受体ER α和ER β在脑内的分布 | 第44-46页 |
| ·其他形式的ER α和ER β在脑内的发现 | 第46页 |
| ·ER α与ER β的比值与疾病的关系 | 第46-47页 |
| ·雌激素受体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 第47-50页 |
| ·雌激素受体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 第48-49页 |
| ·雌激素受体与γ-氨基丁酸 | 第49页 |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抑郁情绪 | 第49-50页 |
| 5 问题与展望 | 第50-52页 |
| ·PMS肝气郁证造模方法 | 第50页 |
| ·帕佩兹环路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 第50-51页 |
| ·ERβ-NFkB-5-HT_(1A)R/MAO-A,B/SERT信号转导通路 | 第51页 |
| ·经前舒颗粒有效成分对PMS肝气郁证治疗作用的机制 | 第51-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4页 |
| 综述 | 第64-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论文著作 | 第85-91页 |
| 详细摘要 | 第9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