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 双目立体视觉原理及视觉疲劳因素 | 第13-27页 |
2.1 双目视觉原理与深度感知 | 第13-19页 |
2.1.1 体视因素 | 第13-15页 |
2.1.2 双眼深度感知 | 第15页 |
2.1.3 双目立体视觉三维测量原理 | 第15-16页 |
2.1.4 双目立体视觉数学模型 | 第16-19页 |
2.2 视觉疲劳的生理体视因素 | 第19-25页 |
2.2.1 辐辏 | 第19页 |
2.2.2 调节 | 第19-20页 |
2.2.3 辐辏和调节不一致引起的立体视觉疲劳 | 第20-23页 |
2.2.4 垂直视差 | 第23-24页 |
2.2.5 运动视差 | 第24-25页 |
2.2.6 运动矢量 | 第25页 |
2.3 视觉疲劳的心理体视因素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视差变化连续性调节的立体视频舒适度增强方法 | 第27-38页 |
3.1 基于JMVC的视频编解码 | 第27-34页 |
3.1.1 H.264编解码基本原理 | 第27-32页 |
3.1.2 H.264多视点视频编码流程 | 第32-34页 |
3.2 立体视频舒适度模型建立 | 第34-36页 |
3.2.1 基于单个视频帧的模型建立 | 第34-36页 |
3.2.2 基于考察时段的模型建立 | 第36页 |
3.3 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基于视差调整的立体视频舒适度增强方法 | 第38-51页 |
4.1 概述 | 第38-39页 |
4.2 基于SIFT算法的水平和垂直视差估计 | 第39-44页 |
4.2.1 SIFT算法概述 | 第39页 |
4.2.2 尺度空间构造和极值检测 | 第39-41页 |
4.2.3 关键点的精确定位 | 第41-42页 |
4.2.4 关键点方向分配 | 第42页 |
4.2.5 关键点特征描述 | 第42-43页 |
4.2.6 水平舒适范围确定 | 第43-44页 |
4.3 视差调整 | 第44-50页 |
4.3.1 射影平面 | 第44页 |
4.3.2 二维射影变换 | 第44-46页 |
4.3.3 垂直视差消减 | 第46-48页 |
4.3.4 水平视差调整 | 第48页 |
4.3.5 后处理 | 第48-50页 |
4.3.6 单帧图像评价 | 第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1-67页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第51页 |
5.2 主观评价方法 | 第51页 |
5.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51-67页 |
5.3.1 基于视差变化连续性调节的立体视频舒适度增强方法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51-59页 |
5.3.2 基于视差调整的立体视频舒适度增强方法研究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59-6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