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磷素养分流动研究 | 第11-12页 |
1.2.2 物质流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1.2.3 磷足迹研究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方法与特色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本文特色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数据源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第18-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2页 |
2.1.1 闽江流域自然地理状况 | 第18-20页 |
2.1.2 闽江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 第20-21页 |
2.1.3 闽江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 第21-22页 |
2.2 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 | 第22-26页 |
2.2.1 DEM格网的水流路径算法 | 第22-24页 |
2.2.2 Arc Hydro Tools流域提取方法应用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磷素养分流动模型的构建 | 第26-33页 |
3.1 流域磷素流动模型概况 | 第26-27页 |
3.2 各子系统核算项及算法确定 | 第27-32页 |
3.2.1 作物种植子系统 | 第27-28页 |
3.2.2 畜禽养殖子系统 | 第28-29页 |
3.2.3 食品加工子系统 | 第29-30页 |
3.2.4 人口消费子系统 | 第30-31页 |
3.2.5 废物处理子系统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闽江流域磷素养分流动分析 | 第33-77页 |
4.1 作物种植子系统磷流分析 | 第33-46页 |
4.1.1 作物种植子系统磷输入 | 第34-40页 |
4.1.2 作物种植子系统磷输出 | 第40-42页 |
4.1.3 作物种植子系统磷素流动与平衡 | 第42-46页 |
4.2 畜禽养殖子系统磷流分析 | 第46-59页 |
4.2.1 畜禽养殖子系统磷输入 | 第47-50页 |
4.2.2 畜禽养殖子系统磷输出 | 第50-54页 |
4.2.3 畜禽养殖子系统磷素流动与平衡 | 第54-59页 |
4.3 食品加工子系统磷流分析 | 第59-63页 |
4.3.1 食品加工子系统磷输入 | 第60-61页 |
4.3.2 食品加工子系统磷输出 | 第61-62页 |
4.3.3 食品加工子系统磷素流动账户 | 第62-63页 |
4.4 人口消费子系统磷流分析 | 第63-69页 |
4.4.1 人口消费子系统磷输入 | 第64-65页 |
4.4.2 人口消费子系统磷输出 | 第65-67页 |
4.4.3 人口消费子系统磷素流动格局 | 第67-69页 |
4.5 废物处理子系统磷流分析 | 第69-71页 |
4.5.1 废物处理子系统磷输入 | 第70-71页 |
4.5.2 废物处理子系统磷输出 | 第71页 |
4.6 系统整体磷素流动分析 | 第71-76页 |
4.6.1 水体磷污染负荷分析 | 第71-73页 |
4.6.2 系统磷循环分析 | 第73-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闽江流域磷足迹计算 | 第77-86页 |
5.1 磷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第77-78页 |
5.1.1 磷足迹的概念 | 第77页 |
5.1.2 磷足迹的计算方法 | 第77-78页 |
5.2 闽江流域食物磷足迹 | 第78-84页 |
5.2.1 系统边界的定义 | 第78-79页 |
5.2.2 闽江流域食物消费磷足迹 | 第79-80页 |
5.2.3 闽江流域食物生产磷足迹 | 第80-83页 |
5.2.4 闽江流域食物磷足迹 | 第83-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