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的范畴 | 第11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 | 第12-13页 |
1.3.3 国内人机交互系统下空间优化实践状况 | 第13-14页 |
1.4 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4.1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4.2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 | 第16-17页 |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人机交互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 | 第17-22页 |
2.1 人机交互系统的存在意义 | 第17页 |
2.1.1 人机交互系统概念 | 第17页 |
2.1.2 人机交互系统的功能性 | 第17页 |
2.1.3 人机交互系统的意义性 | 第17页 |
2.2 人机交互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2.2.1 人机交互系统下的学科交叉性 | 第17-18页 |
2.2.2 人机交互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8页 |
2.3 “新天地”入口商业空间下的人机交互系统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3.1 范围限定 | 第18-19页 |
2.3.2 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4 “新天地”入口商业公共空间下的人机交互系统总体方案 | 第19-22页 |
2.4.1 人机交互系统功能设计 | 第19-20页 |
2.4.2 人机交互系统的结构组成 | 第20页 |
2.4.3 人机交互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20-22页 |
3 城市商业公共空间中人机交互系统的介入 | 第22-30页 |
3.1 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的解读 | 第22-24页 |
3.1.1 城市商业公共空间以及环境艺术内涵 | 第22-23页 |
3.1.2 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23页 |
3.1.3 城市商业公共空间具有的特性 | 第23-24页 |
3.2 人机交互系统对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影响 | 第24-26页 |
3.2.1 人机交互系统介入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之必然 | 第24页 |
3.2.2 从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规划布局层面来看 | 第24-25页 |
3.2.3 从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造型层面来看 | 第25页 |
3.2.4 从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氛围塑造型层面来看 | 第25页 |
3.2.5 从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层面来看 | 第25-26页 |
3.3 人机交互系统在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导入 | 第26-28页 |
3.3.1 人机交互系统在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导入的意义 .. (17) | 第26页 |
3.3.2 从空间视角下的人机交互系统在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中的解析 | 第26-27页 |
3.3.3 从感官视角下的人机交互系统在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中的解析 | 第27页 |
3.3.4 从行为心理下的人机交互系统在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中的解析 | 第27-28页 |
3.4 人机交互系统对“新天地”入口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中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1 时空维度变化下的人机交互系统对“新天地”的入口商业公共空间环境影响 | 第28页 |
3.4.2 空间维度变化下的人机交互系统对“新天地”的入口商业公共空间环境影响 | 第28-29页 |
3.4.3 感官视角变化下的人机交互系统对“新天地”的入口商业公共空间环境影响 | 第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人机交互系统应用探究----以湖北荆门市“新天地”入口为例 | 第30-58页 |
4.1 设计创作的背景 | 第30-31页 |
4.2 项目分析 | 第31-33页 |
4.3 项目设计构思、概念演变 | 第33-35页 |
4.4 项目整体创作成果展示 | 第35-52页 |
4.5 创作设计成果展示 | 第52-58页 |
5 结论 | 第58-6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