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丁醇简介 | 第10页 |
1.1.2 微生物生产丁醇 | 第10-11页 |
1.1.3 大肠杆菌产丁醇的代谢途径 | 第11-14页 |
1.2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14-17页 |
1.2.1 基因分质粒表达 | 第14-16页 |
1.2.2 基因组整合表达 | 第16-17页 |
1.3 大肠杆菌产丁醇的策略分析 | 第17-19页 |
1.3.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2页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1.2 主要用酶和试剂 | 第20页 |
2.1.3 实验用质粒与菌株 | 第20-22页 |
2.1.4 实验用的培养基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2.1 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2 引物的设计和PCR扩增 | 第23页 |
2.2.3 PCR产物的回收,加“A”以及与T载体的连接 | 第23页 |
2.2.4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3页 |
2.2.5 酶切DNA片段与质粒载体连接 | 第23-24页 |
2.2.6 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细胞的制作及转化方法 | 第24页 |
2.2.7 大肠杆菌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作及点转化方法 | 第24页 |
2.2.8 同源重组方法整合基因组 | 第24-25页 |
2.2.9 抗性标记的消除 | 第25页 |
2.2.10 同源重组方法构建质粒 | 第25-26页 |
2.2.11 PCR方法构建质粒 | 第26页 |
2.2.12 质粒pKD46和质粒pCP20的消除 | 第26页 |
2.2.13 E.coli BW25113及改造菌种培养条件 | 第26-27页 |
2.2.14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2.15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8-45页 |
3.1 质粒产丁醇系统 | 第28-31页 |
3.1.1 相关质粒的合成 | 第28-29页 |
3.1.2 构建基因敲除菌株 | 第29页 |
3.1.3 四质粒系统替换启动子 | 第29-30页 |
3.1.4 双质粒的构建 | 第30页 |
3.1.5 基于质粒表达系统的重组菌株的丁醇产量 | 第30-31页 |
3.2 整合基因组产丁醇 | 第31-35页 |
3.2.1 质粒的构建 | 第31-32页 |
3.2.2 PCR产物的克隆 | 第32-33页 |
3.2.3 工程菌株的快速构建及丁醇产量 | 第33-35页 |
3.3 产丁醇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 第35-39页 |
3.3.1 LB与TB培养基摇瓶发酵对照试验 | 第35页 |
3.3.2 碳源优化 | 第35-37页 |
3.3.3 产丁醇菌株生长曲线 | 第37页 |
3.3.4 葡萄糖消耗曲线 | 第37-38页 |
3.3.5 产丁醇曲线 | 第38-39页 |
3.4 副产物的分析 | 第39-45页 |
3.4.1 气相色谱分析 | 第39-40页 |
3.4.2 液相色谱分析 | 第40-41页 |
3.4.3 乙醇代偿基因的分析 | 第41-42页 |
3.4.4 pCNA-phaA和pCNA-atoB质粒的构建 | 第42-43页 |
3.4.5 pCNA-phaA和pCNA-atoB质粒产乙醇鉴定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A 丁醇途径关键基因序列 | 第51-54页 |
附录B 大肠杆菌相关基因序列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