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核事故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核事故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9-20页 |
1.3.2 专家咨询法 | 第20页 |
1.3.3 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1.3.4 统计分析法 | 第20页 |
1.3.5 案例研究法 | 第20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3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2.1.1 核事故 | 第24-25页 |
2.1.2 核安全、核安保与核应急 | 第25-2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2.2.1 应急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2.2.2 应急管理评价理论 | 第27页 |
2.3 评价方法 | 第27-35页 |
2.3.1 德尔菲法 | 第28-31页 |
2.3.2 临界值法 | 第31-32页 |
2.3.3 层次分析法 | 第32-34页 |
2.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我国省级核事故场外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6-70页 |
3.1 省级核事故应急管理能力的框架结构 | 第36-37页 |
3.2 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3.3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8-59页 |
3.3.1 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38-40页 |
3.3.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40-59页 |
3.4 评价指标的权重赋予 | 第59-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四川省省级核事故场外应急能力评价的案例研究 | 第70-82页 |
4.1 四川省核工业现状和核应急管理的现状 | 第70-71页 |
4.1.1 四川省核工业的现状 | 第70-71页 |
4.1.2 四川省核应急管理现状 | 第71页 |
4.2 评价过程 | 第71-79页 |
4.2.1 构建因素集 | 第71-72页 |
4.2.2 构建评语集与数值集 | 第72页 |
4.2.3 构建权重集 | 第72页 |
4.2.4 构建隶属矩阵 | 第72-79页 |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79-80页 |
4.3.1 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79-80页 |
4.3.2 综合评价的结果及分析 | 第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四川省省级核事故场外应急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82-86页 |
5.1 应急组织建设 | 第82-84页 |
5.1.1 加强核应急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 第82页 |
5.1.2 及时修订本省的应急预案 | 第82-83页 |
5.1.3 按规章进行核应急演习,确保核应急演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 第83页 |
5.1.4 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让核安全文化深入人心 | 第83-84页 |
5.2 应急保障建设 | 第84页 |
5.2.1 建立健全核应急资金体系,充分的核应急物资储备 | 第84页 |
5.2.2 加大核应急投入力度,培养专项人才 | 第84页 |
5.3 应急救援建设 | 第84-85页 |
5.3.1 加大核应急相关医疗科研投入,提高辐射污染的医学处理水平 | 第84-85页 |
5.3.2 事先规划应急疏散路径,反复模拟改进 | 第85页 |
5.4 应急恢复建设 | 第85页 |
5.4.1 加强“核”知识宣传普及,消除老百姓对“核”的恐惧 | 第85页 |
5.4.2 组建专业灾后心理医疗团队,对受灾群众定期心理回访 | 第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 | 第96-12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