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域下陕西省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新视角 | 第14-15页 |
2 低碳经济和能源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1.1 低碳经济概述 | 第15页 |
2.1.2 发展低碳经济的方法措施 | 第15-16页 |
2.2 能源产业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2.1 能源概述 | 第16-17页 |
2.2.2 能源产业的概念和分类 | 第17页 |
2.2.3 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2.3 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18-20页 |
2.3.1 内涵 | 第18页 |
2.3.2 特征 | 第18-19页 |
2.3.3 构成和表现 | 第19-20页 |
3 陕西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38页 |
3.1 陕西省能源资源和产业发展状况 | 第20-27页 |
3.1.1 能源资源状况 | 第20-21页 |
3.1.2 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 | 第21-25页 |
3.1.3 能源生产和消费弹性系数 | 第25-27页 |
3.2 陕西省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27-38页 |
3.2.1 环境污染严重 | 第27-31页 |
3.2.2 能源结构不合理 | 第31-32页 |
3.2.3 能源利用效率低 | 第32-35页 |
3.2.4 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低 | 第35-36页 |
3.2.5 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 | 第36-38页 |
4 陕西省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 第38-54页 |
4.1 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38页 |
4.2 评价模型构建 | 第38-41页 |
4.2.1 评价模型构建目标 | 第38-39页 |
4.2.2 评价模型构建原则 | 第39页 |
4.2.3 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9-41页 |
4.3 模型分析及评价 | 第41-54页 |
4.3.1 能源资源 | 第41-42页 |
4.3.2 政策法规 | 第42-43页 |
4.3.3 技术创新 | 第43-48页 |
4.3.4 人才资源 | 第48-49页 |
4.3.5 资金投入 | 第49-51页 |
4.3.6 市场因素 | 第51-54页 |
5 低碳经济视域下陕西省能源产业发展提升对策 | 第54-61页 |
5.1 进一步促进产业节能降耗 | 第54-56页 |
5.1.1 结构节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第54-55页 |
5.1.2 技术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55页 |
5.1.3 管理节能,加强工业节能管理 | 第55-56页 |
5.2 加快推进能源产业转型 | 第56-58页 |
5.2.1 巩固提升传统能源产业 | 第56页 |
5.2.2 实现能源产业链延伸 | 第56页 |
5.2.3 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 | 第56-57页 |
5.2.4 构建“互联网+能源”平台 | 第57页 |
5.2.5 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 第57-58页 |
5.3 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力度 | 第58-59页 |
5.3.1 科技创新 | 第58页 |
5.3.2 体制创新 | 第58-59页 |
5.3.3 管理创新 | 第59页 |
5.4 完善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 第59-61页 |
5.4.1 加快促进能源立法 | 第59页 |
5.4.2 灵活运用税收政策 | 第59-60页 |
5.4.3 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 第60页 |
5.4.4 建立“绿色GDP”干部考核体系 | 第60页 |
5.4.5 低碳文化全民参与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