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我国小额信贷多层次发展的结构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18页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研究背景第14-15页
     ·提出问题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页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第16-18页
     ·主要内容第16-17页
     ·框架结构第17-18页
第二章 国内外小额信贷理论研究及对我国启示第18-38页
   ·小额信贷的界定及在我国的新解第18-21页
     ·小额信贷的概念、特征及作用第18-20页
     ·农村城市化的概念及特征第20-21页
     ·小额信贷在我国的新解第21页
   ·国内外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第21-25页
     ·金融创新理论第21-22页
     ·两种模式理论第22-23页
     ·经营特点理论第23-24页
     ·供需失衡理论第24-25页
   ·国外小额信贷的成功实践第25-34页
     ·小额信贷实践发展阶段第26-27页
     ·小额信贷的成功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GB)第27-30页
     ·小额信贷的成功模式: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第30-33页
     ·GB模式与BRI-UD模式比较第33-34页
   ·国外成功实践对我国的启示第34-38页
     ·GB模式的经验借鉴第34-36页
     ·BRI-UD模式的经验借鉴第36页
     ·其他经验借鉴第36-38页
第三章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深层结构分析第38-48页
   ·我国小额信贷体系的发展背景及历程第38-42页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第38-40页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历程第40-42页
   ·我国现行小额信贷体系结构第42-45页
     ·补贴扶持型小额信贷第42-44页
     ·逐利取向型小额信贷第44-45页
   ·我国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深层结构分析:分类结构性缺陷第45-48页
     ·在资金流向结构上,资金流出"三农"趋势明显第46页
     ·在服务主体结构上,农民受益偏少,农村受益更多第46-47页
     ·在需求发展结构上,自主型、互助型和依赖型不能协调发展第47页
     ·在供给发展结构上,逐利模式和补贴模式不能协调发展第47-48页
第四章 我国现有小额信贷体系多层次及结构性分析第48-60页
   ·需求主体的多层次分析第48-50页
     ·低端群体:极其贫困群体第48-49页
     ·中间群体:中低收入群体或中小企业第49页
     ·高端群体:有潜力的群体或企业第49-50页
   ·现行体系供给主体的优劣分析第50-54页
     ·补贴扶持型小额信贷的优劣分析第50-51页
     ·逐利取向型小额信贷的优劣分析第51-54页
   ·供需主体的结构性分析第54-59页
     ·补贴扶持供给模式与低端群体第54-56页
     ·逐利取向供给模式与高端群体第56-58页
     ·两类小额信贷清晰分割与中间群体第58-59页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我国小额信贷体系重构及绩效指标体系的重新设计第60-76页
   ·重构方案总体设计第60-62页
     ·重构方案设计原则第60-61页
     ·重构方案设计思路(总体结构图)第61-62页
   ·重构方案具体设计第62-66页
     ·补贴扶持型小额信贷重构的方案设计第62-64页
     ·逐利取向型小额信贷重构的方案设计第64页
     ·综合型小额信贷构建的方案设计第64-66页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实证研究第66-72页
     ·小额信贷绩效指标体系的初拟第66-67页
     ·小额信贷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7-70页
     ·小额信贷综合绩效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第70-72页
   ·方案实施建议第72-76页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形成多层次小额信贷体系第72-74页
     ·完善制度保障,规范小额信贷运作管理第74-75页
     ·落实管理措施,促进小额信贷健康有序发展第75-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本文的结论第76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76-77页
   ·本文的局限性和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第82-84页
致谢第84-86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8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8-90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机械类上市公司投资项目价值评价
下一篇:中国银行卡产业交换费模型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