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EPS和SMP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EPS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SMP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EPS和SMP的关系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模拟反应条件下的EPS与SMP分布特征 | 第14页 |
1.3.2 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的EPS与SMP分布特征 | 第14-15页 |
1.4 论文构成 | 第15-16页 |
2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和材料 | 第16-25页 |
2.1 研究采用的技术流程 | 第16页 |
2.2 EPS与SMP的提取方法 | 第16-17页 |
2.2.1 EPS的提取方法 | 第16-17页 |
2.2.2 SMP的提取方法 | 第17页 |
2.3 紫外吸收法测定EPS和SMP | 第17-18页 |
2.3.1 SUVA值的测定 | 第18页 |
2.3.2 蛋白质的测定 | 第18页 |
2.3.3 多糖的测定 | 第18页 |
2.3.4 DNA的测定 | 第18页 |
2.4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EPS和SMP的方法 | 第18-19页 |
2.5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EPS和SMP的方法 | 第19页 |
2.6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第19页 |
2.7 总有机碳测定 | 第19-20页 |
2.8 模拟反应器工艺描述及取样条件 | 第20-22页 |
2.8.1 工艺概述 | 第20页 |
2.8.2 人工配水条件 | 第20-21页 |
2.8.3 污泥接种条件 | 第21页 |
2.8.4 取样条件 | 第21-22页 |
2.9 实际污水处理过程工艺描述及取样条件 | 第22-25页 |
2.9.1 工艺概述 | 第22-23页 |
2.9.2 西安市第五污水厂简介 | 第23-24页 |
2.9.3 采样与取点布置 | 第24-25页 |
3 模拟反应器中的EPS与SMP的组分特征 | 第25-36页 |
3.1 蛋白质、多糖、DNA及总量变化 | 第25页 |
3.2 SUVA值分析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3.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测定结果 | 第26-28页 |
3.3.1 荧光指数f450/500值测定结果 | 第28页 |
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测定结果 | 第28-31页 |
3.5 分子量分布分析测定结果 | 第31-34页 |
3.5.1 紫外检测器UV254的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3.5.2 紫外检测器UV280的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3.5.3 荧光检测器Ex285/Em340的测定结果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的EPS与SMP组成特征 | 第36-57页 |
4.1 蛋白质、多糖、DNA及总量变化 | 第36-39页 |
4.1.1 初沉池SMP及厌氧池SMP与EPS的蛋白质、多糖、DNA及总量变化 | 第36-37页 |
4.1.2 缺氧池SMP与EPS的蛋白质、多糖、DNA及总量变化 | 第37-38页 |
4.1.3 好氧池SMP与EPS的蛋白质、多糖、DNA及总量变化 | 第38-39页 |
4.2 SUVA值分析测定结果 | 第39-42页 |
4.2.1 SMP的SUVA值测定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4.2.2 松散型EPS的SUVA值测定分析结果 | 第40页 |
4.2.3 紧密型EPS的SUVA值测定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4.2.4 总样EPS的SUVA值测定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4.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测定结果 | 第42-46页 |
4.3.1 初沉池出水及厌氧池各提取组分三维荧光光谱 | 第42-43页 |
4.3.2 缺氧池各提取组分三维荧光光谱 | 第43-44页 |
4.3.3 好氧池各提取组分三维荧光光谱 | 第44-46页 |
4.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测定结果 | 第46-49页 |
4.5 分子量分布分析测定结果 | 第49-55页 |
4.5.1 初沉池SMP及厌氧池各组分分子量分布 | 第49-51页 |
4.5.2 缺氧池各组分分子量分布 | 第51-52页 |
4.5.3 好氧池各组分分子量分布 | 第52-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