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1.3.1 传统村落概念 | 第16-17页 |
1.3.2 乡村旅游概念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22-34页 |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5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1.2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2-23页 |
2.1.3 活化理论 | 第23页 |
2.1.4 社区參与理论 | 第23-24页 |
2.1.5 整体性保护理论 | 第24页 |
2.1.6 农业多功能理论 | 第24-25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第25-32页 |
2.2.1 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综述 | 第25-29页 |
2.2.2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 第29-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旅游功能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 第34-48页 |
3.1 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 第34页 |
3.1.1 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保护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 第34页 |
3.1.2 传统村落保护是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 第34页 |
3.2 传统村落保护内容 | 第34-37页 |
3.2.1 传统村落价值体系分析 | 第35-36页 |
3.2.2 传统村落特征元素分析 | 第36-37页 |
3.3 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3.3.1 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社会问题 | 第37页 |
3.3.2 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3.4 传统村落保护方法 | 第38-44页 |
3.4.1 整体保护 | 第38-40页 |
3.4.2 分区保护 | 第40-41页 |
3.4.3 分类保护 | 第41-44页 |
3.5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途径 | 第44-46页 |
3.5.1 健全法律制度 | 第45页 |
3.5.2 保障公众参与 | 第45页 |
3.5.3 提升技术支撑 | 第45-46页 |
3.5.4 实现互联网+保护 | 第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究 | 第48-60页 |
4.1 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1 积极影响 | 第48页 |
4.1.2 消极影响 | 第48-49页 |
4.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4.2.1 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旅游产品单一 | 第49页 |
4.2.2 缺少科学规划和系统管理 | 第49页 |
4.2.3 保护意识薄弱,开发伴随破坏 | 第49-50页 |
4.3 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分类 | 第50-51页 |
4.3.1 旅游资源分类方法研究 | 第50页 |
4.3.2 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 第50-51页 |
4.4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原则 | 第51-52页 |
4.4.1 保护优先原则 | 第51-52页 |
4.4.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2页 |
4.4.3 坚持综合效益 | 第52页 |
4.4.4 政府主导原则 | 第52页 |
4.4.5 居民参与原则 | 第52页 |
4.5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 | 第52-54页 |
4.5.1 政府主导开发模式 | 第52-53页 |
4.5.2 租赁经营开发模式 | 第53页 |
4.5.3 村民自主开发模式 | 第53-54页 |
4.5.4 公私合营开发模式 | 第54页 |
4.5.5 综合开发模式 | 第54页 |
4.6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策略 | 第54-58页 |
4.6.1 旅游规划先行 | 第54-55页 |
4.6.2 丰富旅游产品 | 第55页 |
4.6.3 完善服务设施 | 第55-56页 |
4.6.4 提高服务水平 | 第56页 |
4.6.5 农旅协同发展 | 第56-57页 |
4.6.6 区域联动发展 | 第57-58页 |
4.6.7 实现互联网+旅游 | 第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西三都河传统村落概况 | 第60-76页 |
5.1 村落概述 | 第60-63页 |
5.1.1 村落区位环境 | 第60-61页 |
5.1.2 村落历史文化 | 第61-62页 |
5.1.3 村落民生经济 | 第62-63页 |
5.2 村落旅游资源分析 | 第63-71页 |
5.2.1 村落人文资源构成 | 第63-67页 |
5.2.2 村落自然资源构成 | 第67-68页 |
5.2.3 村落周边资源分析 | 第68-71页 |
5.2.4 村落旅游资源分类 | 第71页 |
5.3 村落价值分析 | 第71-72页 |
5.3.1 历史价值 | 第71-72页 |
5.3.2 科学价值 | 第72页 |
5.3.3 艺术价值 | 第72页 |
5.3.4 社会价值 | 第72页 |
5.3.5 旅游价值 | 第72页 |
5.4 村落保护发展问题分析 | 第72-74页 |
5.4.1 村落保护的核心问题 | 第72-73页 |
5.4.2 村落发展的核心问题 | 第73-74页 |
5.5 村落发展定位分析 | 第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旅游视角下西三都河村保护与发展研究 | 第76-94页 |
6.1 保护发展的目标及原则 | 第76-77页 |
6.1.1 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 第76-77页 |
6.1.2 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 第77页 |
6.2 基于旅游的村落保护策略 | 第77-85页 |
6.2.1 整体保护 | 第77-79页 |
6.2.2 分区保护 | 第79-80页 |
6.2.3 主要旅游资源保护 | 第80-85页 |
6.3 村落旅游发展策略 | 第85-91页 |
6.3.1 旅游规划优先 | 第86页 |
6.3.2 丰富旅游产品 | 第86-87页 |
6.3.3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 第87-88页 |
6.3.4 农旅协同发展 | 第88-89页 |
6.3.5 区域联动发展 | 第89页 |
6.3.6 构建智慧旅游体系 | 第89-90页 |
6.3.7 坚持综合开发模式 | 第90-91页 |
6.4 保护发展实施保障策略 | 第91-93页 |
6.4.1 利用政策驱动 | 第91页 |
6.4.2 制定村规民约 | 第91-92页 |
6.4.3 保障公众参与 | 第92页 |
6.4.4 重视专家指导 | 第92-9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