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关于国内外土地开发项目选址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关于粒子群算法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7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土地开发项目选址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土地开发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土地开发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土地开发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 土地开发选址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系统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2页 |
2.2.4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2-23页 |
2.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土地开发项目选址数学模型的构建 | 第24-30页 |
3.1 土地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3.1.1 土地开发的目的 | 第24-25页 |
3.1.2 土地开发项目选址的影响因素 | 第25页 |
3.1.3 土地开发项目选址原则 | 第25-26页 |
3.2 土地开发项目选址数学模型构建 | 第26-29页 |
3.2.1 目标函数 | 第26-28页 |
3.2.2 约束体系 | 第28-29页 |
3.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第30-37页 |
4.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第30-32页 |
4.1.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 | 第30-31页 |
4.1.2 多目标优化问题传统解法 | 第31-32页 |
4.2 粒子群算法 | 第32-33页 |
4.2.1 粒子群算法的数学描述 | 第32页 |
4.2.2 算法流程 | 第32-33页 |
4.3 粒子群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的比较 | 第33-36页 |
4.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土地开发项目选址模型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耦合 | 第37-45页 |
5.1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 第37-40页 |
5.1.1 数据预处理 | 第37-38页 |
5.1.2 粒子编码设计 | 第38-39页 |
5.1.3 速度与位置更新公式的改进 | 第39页 |
5.1.4 基本参数的设定 | 第39页 |
5.1.5 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的求解步骤 | 第39-40页 |
5.2 改进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40-44页 |
5.2.1 性能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5.2.2 测试函数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5.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实例研究:山西省孝义市驿马乡土地开发项目选址研究 | 第45-56页 |
6.1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6.1.1 自然概况 | 第45-46页 |
6.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6页 |
6.2 模型分析 | 第46-55页 |
6.2.1 目标函数各权重的确定 | 第46页 |
6.2.2 方案输出 | 第46-50页 |
6.2.3 不同方案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6.2.4 选址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6.3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1、结论 | 第56页 |
2、展望 | 第56-57页 |
附录1 测试函数运行主要代码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