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介绍 | 第11-13页 |
1.1.2 3D打印过程中微粒排放物的研究 | 第13-14页 |
1.1.3 3D打印过程中微粒排放物的危害 | 第14页 |
1.2 静电纺丝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纳米纤维特点及制造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静电纺丝机基本结构及原理 | 第15-16页 |
1.2.3 静电纺丝技术相关参数 | 第16页 |
1.3 空气中颗粒物生长变化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纳米纤维过滤效果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24页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1-24页 |
2 实验设备及材料选择 | 第24-33页 |
2.1 实验设备介绍 | 第24-28页 |
2.1.1 FDM 3D打印机 | 第24页 |
2.1.2 单螺杆挤出机 | 第24-25页 |
2.1.3 静电纺丝机 | 第25页 |
2.1.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5-26页 |
2.1.5 空气浓度检测霾表 | 第26页 |
2.1.6 静电低压冲击仪 | 第26-27页 |
2.1.7 PM2.5空气质量检测仪 | 第27-28页 |
2.2 PCL纤维制备 | 第28页 |
2.2.1 PCL材料简介 | 第28页 |
2.2.2 PCL溶液制备过程 | 第28页 |
2.3 PAN纤维制备 | 第28-29页 |
2.3.1 PAN材料简介 | 第28页 |
2.3.2 PAN溶液制备过程 | 第28-29页 |
2.4 纳米纤维承接材料的对比与选择 | 第29-30页 |
2.5 PCL材料与PAN纳米纤维捕捉/过滤效果的对比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实验装置搭建及实验方案设计 | 第33-48页 |
3.1 3D打印微粒排放物形成过程实验 | 第33-36页 |
3.1.1 实验条件 | 第33-34页 |
3.1.2 空载实验及对照组的实验方案 | 第34-36页 |
3.1.3 湿度实验 | 第36页 |
3.2 PAN纳米纤维过滤效果实验 | 第36-47页 |
3.2.1 ELPI过滤实验 | 第36-38页 |
3.2.2 不同直径PAN纳米纤维薄膜过滤实验 | 第38-46页 |
3.2.3 纳米纤维薄膜在3D打印过程中的过滤实验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3D打印微粒排放物形成过程的研究 | 第48-58页 |
4.1 对照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1页 |
4.1.1 浓度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4.1.2 微粒形貌及成分变化分析 | 第49-51页 |
4.2 不同湿度实验的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4.3 微粒聚合过程的分析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PAN纳米纤维过滤效果的研究 | 第58-79页 |
5.1 ELPI过滤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1页 |
5.2 不同直径PAN纳米纤维薄膜过滤效果的研究 | 第61-74页 |
5.2.1 正交实验结果 | 第61-64页 |
5.2.2 过滤前纤维形貌分析及环境浓度检测 | 第64-66页 |
5.2.3 过滤效果比较 | 第66-70页 |
5.2.4 过滤后纤维与颗粒物的形貌及成分变化 | 第70-74页 |
5.3 纳米纤维薄膜在3D打印过程中的应用 | 第74-77页 |
5.3.1 3D打印过程中薄膜的过滤效果 | 第74-75页 |
5.3.2 3D打印过滤后纤维及颗粒的形貌及成分变化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9-82页 |
6.1 总结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
1 教育背景 | 第92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 第92页 |
3 专利申请 | 第92页 |
4 学术交流 | 第92页 |
5 奖学金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