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染料的概述 | 第9-11页 |
1.1.1 染料的发展历史 | 第9页 |
1.1.2 染料废水的危害及特点 | 第9页 |
1.1.3 染料废水的去除方法 | 第9-11页 |
1.2 亚甲基蓝的性质与去除方法 | 第11-13页 |
1.2.1 亚甲基蓝的性质 | 第11-12页 |
1.2.2 亚甲基蓝的降解研究 | 第12-13页 |
1.3 生物纳米金属材料的优势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生物纳米金属材料的优势 | 第13页 |
1.3.2 生物纳米金属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生物纳米钯的形成机理及催化降解特性 | 第14-16页 |
1.4.1 生物纳米钯的合成机理 | 第14-16页 |
1.4.2 生物纳米钯的催化降解特性 | 第16页 |
1.5 生物纳米钯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6 零价铁还原降解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1 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 第20页 |
2.2.2 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2.3 溶液的配置方法 | 第21-23页 |
3 生物纳米钯的合成及亚甲基蓝的单因素实验 | 第23-33页 |
3.1 Shewanella oneidensis菌对PD(Ⅱ)的还原 | 第23-24页 |
3.1.1 Shewanella oneidensis菌的培养 | 第23页 |
3.1.2 生物纳米钯的制备 | 第23-24页 |
3.2 降解反应的控制条件 | 第24页 |
3.3 不同FE(0)投加量对亚甲基蓝催化降解反应的影响 | 第24-26页 |
3.4 不同初始PH对亚甲基蓝催化降解反应的影响 | 第26-28页 |
3.5 不同BIO-PD投加量对亚甲基蓝催化降解反应的影响 | 第28-30页 |
3.6 不同初始浓度对亚甲基蓝催化降解反应的影响 | 第30-3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4 生物纳米钯/FE(0)催化还原亚甲基蓝的正交实验设计 | 第33-38页 |
4.1 正交实验设计理论 | 第33页 |
4.2 各因素的水平确定 | 第33页 |
4.3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36页 |
4.5 最佳反应条件下亚甲基蓝的降解反应 | 第36-3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生物纳米钯/FE(0)催化还原亚甲基蓝的反应动力学 | 第38-43页 |
5.1 反应动力学理论 | 第38-39页 |
5.2 不同FE(0)投加量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39-40页 |
5.3 不同初始PH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0-41页 |
5.4 不同BIO-PD投加量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1-4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6.1 结论 | 第43-44页 |
6.2 建议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