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14页 |
1.1 乙二胺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0页 |
1.2 乙二胺用途及市场需求 | 第10-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4-18页 |
2.1 乙二胺的合成工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 乙二胺合成用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气固相催化合成乙二胺原理及实验方法 | 第18-28页 |
3.1 反应体系中主要化学反应 | 第18页 |
3.2 反应体系中主要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8-20页 |
3.3 实验用主要仪器及实验装置 | 第20-23页 |
3.3.1 实验药品及规格 | 第20页 |
3.3.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3.3.3 实验装置 | 第21-23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3.5 产物定性及定量分析 | 第24-28页 |
3.5.1 产物的定性分析 | 第24页 |
3.5.2 产物的定量分析 | 第24-28页 |
第四章 催化剂的筛选与制备 | 第28-33页 |
4.1 催化剂选择 | 第28页 |
4.2 催化剂改性 | 第28-33页 |
4.2.1 丝光沸石脱铝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9页 |
4.2.2 不同金属盐浸渍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3 浸渍金属盐浓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4.2.4 浸渍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1页 |
4.2.5 催化剂单程寿命试验 | 第31-32页 |
4.2.6 催化剂再生性能考察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气固相催化合成乙二胺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3-39页 |
5.1 单因素实验 | 第33-36页 |
5.1.1 原料摩尔配比的影响 | 第33-34页 |
5.1.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34页 |
5.1.3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 第34-35页 |
5.1.4 空速对反应的影响 | 第35-36页 |
5.2 正交实验 | 第36-38页 |
5.3 重复性实验 | 第38-39页 |
第六章 缩合氨化合成乙二胺的宏观动力学 | 第39-50页 |
6.1 动力学研究要求 | 第39-40页 |
6.1.1 反应器的选择 | 第39页 |
6.1.2 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 第39-4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6.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40页 |
6.2.2 反应器的结构和催化剂的装填方式 | 第40页 |
6.2.3 反应器空白试验 | 第40-41页 |
6.2.4 反应管内轴径向返混的消除 | 第41页 |
6.2.5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1页 |
6.2.6 动力学数据的测定 | 第41-42页 |
6.3 乙醇胺缩合氨化合成乙二胺的宏观动力学规律 | 第42-44页 |
6.3.1 产物气中 MEA 浓度的变化规律 | 第42页 |
6.3.2 产物气中 EDA 浓度的变化规律 | 第42-43页 |
6.3.3 产物气中 PIP 浓度的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6.3.4 产物气中 TEDA 浓度的变化规律 | 第44页 |
6.4 动力学数据的预处理 | 第44-46页 |
6.5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6.6 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 第47-48页 |
6.7 实验结果 | 第48-50页 |
第七章 气固相催化合成乙二胺合成热力学分析 | 第50-56页 |
7.1 反应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反应 | 第50-51页 |
7.2 反应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 第51-56页 |
7.2.1 标准生成焓、绝对熵和等压热容的计算 | 第51-53页 |
7.2.2 标准状态(298K)下各反应的焓变、熵变及吉布斯自由能 | 第53-54页 |
7.2.3 Gibbs 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 第54-56页 |
第八章 乙醇胺缩合胺化反应机理及探索实验 | 第56-63页 |
8.1 反应液组分分析鉴定 | 第56-59页 |
8.2 反应机理推测 | 第59-61页 |
8.3 探索性实验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