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当前研究态势 | 第14-17页 |
1.3 研究进程 | 第17-22页 |
1.3.1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遥感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17-18页 |
1.3.2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传统监测 | 第18页 |
1.3.3 生物光学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4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的发展 | 第19-20页 |
1.3.5 二类水体水色遥感发展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研究的影响 | 第20-22页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2-24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6页 |
2.1 太湖的自然地理背景 | 第24页 |
2.2 太湖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24-25页 |
2.3 太湖的分区 | 第25-26页 |
3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估算模型 | 第26-30页 |
3.1 VGPM模型简介 | 第26-27页 |
3.2 VGPM模型的应用 | 第27-30页 |
4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 第30-48页 |
4.1 MODIS数据 | 第30-31页 |
4.2 实测数据来源 | 第31-34页 |
4.2.1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数据 | 第31-33页 |
4.2.2 营养盐数据 | 第33-34页 |
4.3 水温与最大光合作用速率 | 第34-37页 |
4.4 叶绿素a浓度 | 第37-42页 |
4.5 真光层深度 | 第42-45页 |
4.6 光照周期 | 第45-46页 |
4.7 光合有效辐射 | 第46-47页 |
4.8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47页 |
4.9 小结 | 第47-48页 |
5 太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 第48-68页 |
5.1 VGPM模型的验证 | 第48-51页 |
5.2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结果及横向对比 | 第51-52页 |
5.3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年际变化 | 第52-56页 |
5.4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 | 第56-60页 |
5.5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月际变化 | 第60-65页 |
5.6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 | 第65-67页 |
5.6.1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区域分布 | 第65-66页 |
5.6.2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经纬向差异 | 第66-67页 |
5.7 小结 | 第67-68页 |
6 太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机制分析 | 第68-77页 |
6.1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 | 第68-70页 |
6.2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营养盐的关系 | 第70-72页 |
6.3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水温的关系 | 第72-73页 |
6.4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风浪过程的关系 | 第73-76页 |
6.5 小结 | 第76-7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7-84页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77-80页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8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80-84页 |
7.3.1 模型的区域化问题 | 第80-81页 |
7.3.2 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7.3.3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第82-83页 |
7.3.4 典型降水过程及典型风浪过程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附录 | 第92-95页 |
论文各章节图录 | 第92-94页 |
论文各章节表录 | 第94-95页 |
在读期间参加的课题和取得的成果 | 第95-97页 |
已发表(或正式接收)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参与课题 | 第96页 |
主要学术活动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