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松属树种的应用价值 | 第11-12页 |
1.2.1 松属树种的观赏价值 | 第11页 |
1.2.2 松树的经济价值 | 第11-12页 |
1.2.3 松树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 | 第12页 |
1.3 针叶树早期选择 | 第12-15页 |
1.3.1 针叶树早期选择概况 | 第12-13页 |
1.3.2 针叶树早期选育的必要性 | 第13页 |
1.3.3 针叶树早期选择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4 湿地松早期选择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针叶树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4.1 松属树种的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方式 | 第15-16页 |
1.4.2 针叶树组培快繁国内外研究概括 | 第16-20页 |
1.4.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4.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2 湿地松不同家系苗期特性分析 | 第22-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3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1.4 测定项目与统计方法 | 第23页 |
2.1.4.1 测定项目 | 第23页 |
2.1.4.2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7页 |
2.2.1 湿地松不同家系苗期生长特性分析 | 第23-30页 |
2.2.1.1 湿地松不同家系苗期性状的变异分析 | 第23-28页 |
2.2.1.2 湿地松不同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算 | 第28页 |
2.2.1.3 湿地松苗期特征参数的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2.2.1.4 不同家系湿地松的聚类分析 | 第29-30页 |
2.2.1.5 湿地松苗期速生家系选择 | 第30页 |
2.2.2 湿地松不同家系苗期生物量差异研究 | 第30-37页 |
2.2.2.1 湿地松不同家系的苗木生物量及其变异概况 | 第30-34页 |
2.2.2.2 湿地松不同家系苗木生物量的变异特征 | 第34-36页 |
2.2.2.3 湿地松不同家系苗木生物量遗传特性 | 第36-37页 |
2.3 小结 | 第37-38页 |
3 湿地松组织培养研究 | 第38-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3.1.1 湿地松离体胚不定芽诱导及伸长培养研究 | 第38-39页 |
3.1.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3.1.1.2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3.1.2 湿地松带子叶顶芽丛生芽诱导及植株再生 | 第39-40页 |
3.1.2.1 试验材料来源 | 第39页 |
3.1.2.2 无菌材料的培养 | 第39页 |
3.1.2.3 湿地松丛生芽的诱导 | 第39页 |
3.1.2.4 湿地松丛生芽增殖及生根培养 | 第39-40页 |
3.1.2.5 培养条件 | 第40页 |
3.1.3 湿地松愈伤组织诱导 | 第40-41页 |
3.1.3.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3.1.3.2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5页 |
3.2.1 湿地松离体胚不定芽诱导及伸长培养研究 | 第41-45页 |
3.2.1.1 不同培养方式对湿地松成熟离体胚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1.2 6-BA浓度与初次培养时间对湿地松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42页 |
3.2.1.3 不同培养基类型及激素配比浓度对湿地松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1.4 湿地松离体胚不定芽伸长培养 | 第44-45页 |
3.2.2 湿地松带子叶顶芽丛生芽诱导及植株再生 | 第45-51页 |
3.2.2.1 湿地松丛生芽诱导的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3.2.2.2 丛生芽增殖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3.2.2.3 湿地松丛生芽生根诱导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3.2.3 湿地松愈伤组织诱导 | 第51-55页 |
3.2.3.1 不同外植类型对湿地松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3.2 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湿地松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3.3 光照对愈伤组织增殖褐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3.4 蔗糖与肌醇浓度对湿地松愈伤组织增殖褐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3.5 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 | 第55页 |
3.3 小结 | 第55-58页 |
3.3.1 湿地松离体胚不定芽诱导及伸长培养研究 | 第55页 |
3.3.2 湿地松带子叶顶芽丛生芽诱导及植株再生 | 第55-56页 |
3.3.3 湿地松愈伤组织诱导 | 第56-5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8-61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58-60页 |
4.1.1 湿地松不同家系间的苗期特性分析 | 第58-59页 |
4.1.1.1 湿地松不同家系苗期生长特性分析 | 第58页 |
4.1.1.2 湿地松不同家系苗期生物量差异研究 | 第58-59页 |
4.1.2 湿地松组织培养研究 | 第59-60页 |
4.1.2.1 离体胚不定芽诱导及伸长培养研究 | 第59页 |
4.1.2.2 带子叶顶芽丛生芽诱导及植株再生 | 第59页 |
4.1.2.3 湿地松愈伤组织诱导 | 第59-60页 |
4.2 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缩写词 | 第67-68页 |
图版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