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森林认证的起源 | 第10-15页 |
·国际社会对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的努力与行动 | 第10页 |
·认证的兴起与发展 | 第10-11页 |
·森林认证的标准 | 第11页 |
·森林认证体系 | 第11-12页 |
·森林认证的方式 | 第12-13页 |
·独立认证 | 第12页 |
·联合认证 | 第12-13页 |
·资源管理者认证 | 第13页 |
·森林认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国外森林认证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国内森林认证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森林认证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15页 |
·林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15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 | 第15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 | 第16页 |
·竹林认证现状 | 第16-17页 |
·国外竹林认证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竹林认证现状 | 第17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林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分析——以丽水市为例 | 第19-27页 |
·研究点概况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手资料收集 | 第19页 |
·合作社管理人员访谈 | 第19-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兴办方式 | 第20页 |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 | 第20-21页 |
·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成员结构及发展规模 | 第21-22页 |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资本结构 | 第22-23页 |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决策结构 | 第23页 |
·林业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分配 | 第23-2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5-27页 |
·结论 | 第25页 |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龙泉市能福营造林专业合作社 | 第27-39页 |
·合作社概况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 第28-31页 |
·合作社社员结构 | 第28页 |
·合作社兴办方式 | 第28-29页 |
·合作社的业务范围 | 第29页 |
·合作社组织机构和组织建设 | 第29-31页 |
·龙泉市能福营造林专业合作社资本结构 | 第31页 |
·合作社运营机制 | 第31-32页 |
·合作社决策结构 | 第31-32页 |
·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32页 |
·龙泉市能福营造林专业合作社FSC(森林认证)的运营机制 | 第32-35页 |
·合作社的森林经营方针与原则 | 第32-33页 |
·指导思想 | 第32页 |
·经营方针 | 第32页 |
·经营原则 | 第32-33页 |
·合作社森林经营的执行 | 第33-34页 |
·FSC 管理体系 | 第34-35页 |
·合作社在森林认证过程中冲突以及解决方案 | 第35-38页 |
·尊重当地传统习俗和文化 | 第35页 |
·建立公众投诉反馈机制 | 第35-36页 |
·合作社与利益相关方的之间的反馈与沟通 | 第36页 |
·合作社森林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 | 第36页 |
·合作社对林地的环境监测机制 | 第36页 |
·管理性监测 | 第36页 |
·样地监测 | 第36页 |
·定期全面监测 | 第36页 |
·合作社对集水区(饮用水源)森林的判定和保护 | 第36-37页 |
·合作社对森林采伐量的确定 | 第37页 |
·技术保障体系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中国竹林认证标准测试 | 第39-48页 |
·竹林认证与森林认证的比较分析 | 第39页 |
·基于不同因素竹林认证标准和指标分析 | 第39-41页 |
·竹林认证组织形式 | 第39页 |
·经济发展因素 | 第39-40页 |
·竹林产品多样化 | 第40页 |
·竹林生态环境效益 | 第40-41页 |
·竹林采伐 | 第41页 |
·林权制度改革影响 | 第41页 |
·中国竹林认证标准体系的构建 | 第41-43页 |
·竹林认证标准制定的程序 | 第41-42页 |
·竹林认证标准制定的原则 | 第42-43页 |
·中国竹林认证标准测试 | 第43-47页 |
·测试点概况 | 第43页 |
·测试内容 | 第43-44页 |
·测试方法 | 第44页 |
·测试结果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48页 |
·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