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DPL的发展现状及背景 | 第17-19页 |
1.2 激光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端泵DPL介质热效应的研究 | 第23-33页 |
2.1 研究晶体内热效应的理论模型 | 第23-25页 |
2.1.1 晶体模型 | 第23页 |
2.1.2 晶体内热源的分布 | 第23-24页 |
2.1.3 介质内的温度场 | 第24页 |
2.1.4 热效应引起的相位差分布 | 第24-25页 |
2.2 晶体内温度分布与相位差分布 | 第25-28页 |
2.2.1 晶体内温度场分布 | 第25-27页 |
2.2.2 热效应引起的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分布 | 第27-28页 |
2.3 热效应引起的激光模式损耗 | 第28-33页 |
第三章 端泵DPL介质增益分布的研究 | 第33-41页 |
3.1 增益分布引起效能亏损的理论计算模型 | 第33-35页 |
3.1.1 激光器的能级速率方程 | 第33页 |
3.1.2 增益分布函数 | 第33-34页 |
3.1.3 激光增益引起的效能亏损 | 第34-35页 |
3.2 数值模拟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3.2.1 晶体内上能级粒子数分布及增益分布 | 第36-37页 |
3.2.2 连续振荡光经介质增益后ELGD的变化规律 | 第37-38页 |
3.2.3 脉冲泵浦各阶振荡光经过介质增益后ELGD的变化规律 | 第38-40页 |
3.3 总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侧泵DPL介质温度场的计算 | 第41-59页 |
4.1 面热源自适应调整算法 | 第41-44页 |
4.1.1 热稳态传导方程和边界条件 | 第41页 |
4.1.2 温度场计算的格林函数法 | 第41-42页 |
4.1.3 面热源的自适应调整算法 | 第42-44页 |
4.2 侧面泵浦条件下温度场的计算原理 | 第44-52页 |
4.2.1 泵浦光分布 | 第44-47页 |
4.2.2 泵浦光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4.2.3 吸收光分布 | 第49-51页 |
4.2.4 边界条件 | 第51页 |
4.2.5 激光介质温度场的计算流程 | 第51-52页 |
4.3 温度场的相关计算与分析 | 第52-57页 |
4.3.1 面热源的计算与误差函数的分析 | 第52-53页 |
4.3.2 温度场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53-57页 |
4.4 总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侧泵DPL介质热效应的研究 | 第59-67页 |
5.1 热效应引起的基模高斯光损耗 | 第59-62页 |
5.1.1 相位差的计算 | 第59-60页 |
5.1.2 基模高斯光损耗原理 | 第60-61页 |
5.1.3 基模高斯光损耗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5.2 热效应引起的低阶模损耗 | 第62-66页 |
5.2.1 低阶模损耗的计算原理 | 第63-64页 |
5.2.2 低阶模损耗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LD侧面泵浦固体激光器增益不均匀研究 | 第67-73页 |
6.1 三向侧面泵浦增益分布引起的效能亏损ELGD | 第67-69页 |
6.2 五向侧面泵浦由于增益分布引起的效能亏损ELGD | 第69-7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七章 增益效能损耗和单纯热效应的研究 | 第73-91页 |
7.1 模型的建立以及算法 | 第73-82页 |
7.1.1 谐振腔内往返振荡的简单模型和算法 | 第73-76页 |
7.1.2 谐振腔内激光往返振荡模型 | 第76-78页 |
7.1.3 完善模型算法分析 | 第78-80页 |
7.1.4 考虑热效应时算法的改进 | 第80-81页 |
7.1.5 单热效应的计算原理 | 第81-82页 |
7.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2-84页 |
7.2.1 脉冲激光单纯增益作用的计算结果 | 第82-84页 |
7.3 增益分布和热效应共同作用的计算结果 | 第84-87页 |
7.3.1 激光输出功率的影响因素 | 第84-87页 |
7.4 单纯热效应的计算结果 | 第87-91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