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保证金制度概述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4 本文创新与结构安排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保证金机制与股指基金质押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33页 |
2.1 境外交易所现行经验及启示 | 第21-25页 |
2.1.1 芝加哥交易所(CME Group) | 第21-22页 |
2.1.2 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 | 第22-25页 |
2.1.3 香港交易所(HKEx) | 第25页 |
2.1.4 对我国保证金质押品启示 | 第25页 |
2.2 股指质押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28页 |
2.2.1 现行法规和机制 | 第26-27页 |
2.2.2 安全性分析 | 第27页 |
2.2.3 流动性分析 | 第27-28页 |
2.2.4 适宜性选择 | 第28页 |
2.3 保证金率系统:SPAN系统概述与启示 | 第28-33页 |
2.3.1 SPAN系统介绍 | 第28-29页 |
2.3.2 风险值计算原理 | 第29-31页 |
2.3.3 对质押折算系统建立的启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数据特征与相关理论介绍 | 第33-50页 |
3.1 正态分布检验分析 | 第33-35页 |
3.1.1 图示法 | 第33-34页 |
3.1.2 Jarque-Bera统计量检验 | 第34-35页 |
3.2 t分布检验分析 | 第35-37页 |
3.2.1 图示法 | 第35-36页 |
3.2.2 Kolmogorov-Smirnov检验 | 第36-37页 |
3.3 平稳性检验 | 第37-39页 |
3.3.1 图像判别法 | 第37-38页 |
3.3.2 ADF检验 | 第38-39页 |
3.4 ARCH效应检验 | 第39-42页 |
3.4.1 残差平方相关图 | 第39-41页 |
3.4.2 ARCH-LM检验 | 第41-42页 |
3.5 波动率特性 | 第42-43页 |
3.5.1 尖峰厚尾(Leptokurtosis) | 第42页 |
3.5.2 波动率聚集(Volatility Clustering) | 第42-43页 |
3.5.3 长记忆性(Long Memory) | 第43页 |
3.5.4 杠杆效应(Leverage effects) | 第43页 |
3.6 风险价值度VaR与平均超额损失MES | 第43-45页 |
3.7 模型检验 | 第45-48页 |
3.7.1 Kupiec似然比检验 | 第46页 |
3.7.2 Christoffersen似然比检验 | 第46-48页 |
3.8 折算率与估值折扣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模型实证:基于上证综指的分析比较 | 第50-61页 |
4.1 历史模拟法 | 第50-51页 |
4.2 GARCH模型 | 第51-53页 |
4.3 EGARCH-t模型 | 第53-55页 |
4.4 广义帕累托分布 | 第55-59页 |
4.5 模型比较原则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波动与尾部的结合:EGATCH-t-GPD | 第61-78页 |
5.1 各模型的理论缺陷 | 第61-65页 |
5.1.1 EGARCH-t模型缺陷 | 第61-63页 |
5.1.2 GPD模型的缺陷 | 第63-65页 |
5.2 极值理论 | 第65-67页 |
5.2.1 第一极值定理 | 第65-67页 |
5.2.2 第二极值定理 | 第67页 |
5.3 标准化残差的数字特征 | 第67-71页 |
5.3.1 平稳性检验 | 第68-69页 |
5.3.2 异方差性检验 | 第69-70页 |
5.3.3 GPD尾部拟合 | 第70-71页 |
5.4 EGARCH-t-GPD模型 | 第71-73页 |
5.5 综合比较 | 第73-78页 |
5.5.1 稳健性检验 | 第73-74页 |
5.5.2 精确度检验 | 第74-75页 |
5.5.3 分散性检验 | 第75-76页 |
5.5.4 损失可控性比较 | 第76-77页 |
5.5.5 模型效果比较和总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