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Acinetobacter pittii L1的分离鉴定与吲哚降解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含氮杂环化物第14页
    1.2 氮杂环化合物的来源和用途及理化和毒性特征第14-19页
        1.2.1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来源和用途第14-16页
        1.2.2 氮杂环化合物的理化和毒性特征第16-19页
    1.3 含氮杂环化合物废水的处理现状第19-26页
        1.3.1 物理化学法处理含氮杂环化合物废水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2 生物法处理含氮杂环化合物废水的研究现状第21-26页
    1.4 吲哚的生物降解第26-28页
        1.4.1 细菌与真菌对吲哚的降解第26-27页
        1.4.2 吲哚降解的酶系第27页
        1.4.3 吲哚降解的代谢产物第27-28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8-30页
第二章 吲哚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第30-41页
    2.1 材料第30-33页
        2.1.1 吲哚第30-31页
        2.1.2 样品来源第31页
        2.1.3 主要试剂第31-32页
        2.1.4 培养基第32页
        2.1.5 主要的仪器及型号第32-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7页
        2.2.1 降解菌的筛选第33-34页
        2.2.2 降解菌的鉴定第34-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40页
        2.3.1 吲哚降解菌的筛选结果第37页
        2.3.2 降解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第37-39页
        2.3.3 菌种的初步鉴定结果第39-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吲哚的降解动力学、毒性变化和产物机制研究第41-62页
    3.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3.1.1 菌种来源第41页
        3.1.2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第41页
        3.1.3 培养基第41-42页
        3.1.4 菌悬液的制备第42页
    3.2 实验方法第42-47页
        3.2.1 菌株L1降解吲哚过程中TOC变化的测定方法第42页
        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污染物浓度方法第42-44页
        3.2.3 生物降解吲哚的特性研究方法第44-45页
        3.2.4 生物降解吲哚的毒性测定方法第45-46页
        3.2.5 生物降解吲哚的产物测定方法第46-47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7-60页
        3.3.1 外界环境对菌株L1生物降解NHC的影响因素第47-53页
        3.3.2 生物降解吲哚过程中的TOC和毒性变化情况第53-55页
        3.3.3 生物降解吲哚的主产物及其降解路径第55-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吲哚降解酶的特性第62-73页
    4.1 实验材料第62-63页
        4.1.1 菌种来源第62页
        4.1.2 主要试剂以及实验仪器第62页
        4.1.3 培养基第62-63页
    4.2 实验方法第63-67页
        4.2.1 降解酶的的制备和定位以及酶活的测量第63-64页
        4.2.2 吲哚降解酶的分离纯化第64页
        4.2.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64-65页
        4.2.4 降解酶的活性与稳定性第65-67页
            4.2.4.1 环境温度影响下降解酶的活性与稳定性第65-66页
            4.2.4.2 环境pH影响下降解酶的活性与稳定性第66页
            4.2.4.3 金属离子影响酶的活性与稳定性第66-67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7-72页
        4.3.1 菌株L1吲哚降解酶的的定位第67页
        4.3.2 菌株L1吲哚降解酶分离纯化第67-69页
        4.3.3 降解酶的活性与稳定性第69-72页
            4.3.3.1 环境温度影响下降解酶的活性与稳定性第69-70页
            4.3.3.2 环境pH影响下降解酶的活性与稳定性第70-71页
            4.3.3.3 金属离子影响下酶的活性与稳定性第71-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总结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反泄漏地震数据重建方法
下一篇:风毛菊属(菊科)羽裂组植物的系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