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 第8页 |
1.2 柽柳抗逆性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3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proteins, AQPs)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4 Domain of unknown function(DUFs)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 柽柳中ThDUF106、ThTIP基因的功能分析及克隆 | 第12-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2页 |
2.1.2 菌株材料 | 第1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2页 |
2.1.4 溶液配置 | 第1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2-15页 |
2.2.1 柽柳中ThDUF106、ThTIP基因功能分析 | 第12-13页 |
2.2.2 柽柳ThDUF106、ThTIP基因的克隆 | 第13-1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5-22页 |
2.3.1 柽柳中ThDUF106、ThTIP基因功能分析 | 第15-17页 |
2.3.2 柽柳ThDUF106、ThTIP基因的克隆 | 第17-18页 |
2.3.3 柽柳ThDUF106、ThTIP蛋白一级结构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18-19页 |
2.3.4 结构域分析 | 第19页 |
2.3.5 柽柳ThDUF106、ThTIP基因氨基酸同源序列比较分析 | 第19-21页 |
2.3.6 柽柳ThDUF106、ThTIP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柽柳ThDUF106和ThTIP基因的酵母遗传转化及抗逆分析 | 第24-3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1.1 菌株材料 | 第24页 |
3.1.2 载体及主要试剂 | 第2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3.2.1 构建酵母表达载体pYES2-ThDUF106/ThTIP | 第24-26页 |
3.2.2 pYES2-ThDUF106/ThTIP及pYES2空载的酵母遗传转化 | 第26-27页 |
3.2.3 酵母(INVSc1-pYES2-ThDUF106和INVSc1-pYES2)逆境胁迫处理 | 第2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3.3.1 酵母表达载体(pYES2-ThDUF106/ThTIP和pYES2)的构建 | 第27-28页 |
3.3.2 柽柳ThDUF106转基因酵母的抗逆性分析 | 第28-29页 |
3.3.3 柽柳ThTIP转基因酵母的抗逆性分析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柽柽柳ThDUF106/ThTIP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烟草遗传转化 | 第32-4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4.1.2 菌株及载体 | 第32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3-38页 |
4.2.1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OKII-ThDUF106/ThTIP | 第33-35页 |
4.2.2 重组质粒pROKII-ThDUF106/ThTIP转化农杆菌 | 第35页 |
4.2.3 农杆菌介导烟草遗传转化及转基因烟草获得 | 第35-36页 |
4.2.4 转柽柳ThDUF106/ThTIP基因植株的抗逆性分析 | 第36-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4.3.1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OKII-ThDUF106/ThTIP | 第38页 |
4.3.2 pROKII-ThDUF106/ThTIP转基因烟草获得及鉴定 | 第38-41页 |
4.3.3 ThDUF106/ThTIP转基因烟草苗的抗逆分析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 柽柳ThDUF106/TIP基因在 84K杨中的遗传转化和功能分析 | 第45-51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5.1.1 植物材料、菌株及载体、主要试剂 | 第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5.2.1 农杆菌介导 84K杨遗传转化及转基因 84K杨获得 | 第45页 |
5.2.2 转基因 84K杨抗逆性分析 | 第45-4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5.3.1 pROKII-ThDUF106/TIP转基因 84K杨获得及鉴定 | 第46-48页 |
5.3.2 非生物胁迫处理下转基因 84K叶片染色检测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