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7-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真人秀节目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消费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1-12页 |
2、案例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真人秀节目及消费文化概述 | 第13-22页 |
一、真人秀节目概述 | 第13-15页 |
(一)真人秀节目内涵 | 第13-14页 |
(二)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二、消费文化及相关概念概述 | 第15-19页 |
(一)消费 | 第15-16页 |
(二)消费社会 | 第16页 |
(三)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 | 第16-19页 |
1、消费文化 | 第16-18页 |
2、消费主义 | 第18-19页 |
三、真人秀节目——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典型“互动文本” | 第19-22页 |
(一)消费文化与电视文化 | 第19-20页 |
(二)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电视文本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真人秀节目的消费主义倾向 | 第22-34页 |
一、消费“情感” | 第22-25页 |
(一)故事:真人秀的情感生产机制 | 第22-24页 |
(二)认同:真人秀的情感消费机制 | 第24-25页 |
二、消费“身体” | 第25-28页 |
(一)真人秀的身体原则 | 第25-26页 |
(二)身体阅读:窥视欲望的满足与再造 | 第26-28页 |
三、消费“明星” | 第28-31页 |
(一)草根明星:“赋魅”与“神话” | 第29页 |
(二)偶像明星:“祛魅”之后的“赋魅” | 第29-31页 |
四、广告消费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消费文化影响下真人秀节目的效果分析 | 第34-37页 |
一、差异效果 | 第34页 |
二、社会效果 | 第34-37页 |
(一)积极方面 | 第35页 |
(二)消极方面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价值判断与弊端凸显 | 第37-45页 |
一、价值判断 | 第37-41页 |
(一)真人秀的人文关怀,体现社会价值 | 第37-40页 |
1、尊重人的需求,给予表达机会 | 第37-39页 |
2、关注人的命运,凸显人的价值 | 第39-40页 |
(二)人越来越被推向娱乐:“人”的异化 | 第40-41页 |
二、弊端凸显 | 第41-45页 |
(一)同质化:创新不足 | 第41-42页 |
1、机械化复制缺乏本土特色。 | 第41-42页 |
2、盲目跟风造成受众审美疲劳。 | 第42页 |
(二)“人设化”:表现与真实的背离 | 第42-43页 |
(三)“低俗化”:内容浅俗,格调低俗 | 第43-45页 |
1、电视真人秀节目制造矛盾吸引眼球。 | 第43页 |
2、“以丑为美”,审美观庸俗 | 第43-44页 |
3、对私生活的窥视 | 第44页 |
4、恶意炒作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消费文化影响下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对策 | 第45-49页 |
一、强化创新观念,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 第45-47页 |
(一)在继承中创新,落实本土化策略 | 第45-47页 |
(二)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原创,占据竞争高地 | 第47页 |
二、加强把关意识,倡导和谐的消费文化理念 | 第47-49页 |
(一)平衡功能性与娱乐性,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第47-48页 |
(二)采取媒体监管部门规范、媒介经营者自律的双重管理手段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