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新旧桥梁拼接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新旧桥梁基础沉降研究 | 第12-13页 |
1.2.3 桩基沉降预测研究 | 第13-15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装配式小箱梁桥横向加宽方法研究 | 第17-23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桥梁拓宽方法 | 第17-18页 |
2.3 主梁横向连接构造 | 第18-21页 |
2.3.1 铰接力学特性的拼接构造 | 第18-19页 |
2.3.2 半刚接力学特性的拼接构造 | 第19-20页 |
2.3.3 刚接力学特性的拼接构造 | 第20-21页 |
2.4 下部结构横向连接方式 | 第21-22页 |
2.5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不同连接方式的拼宽桥梁结构混合受力性能分析 | 第23-44页 |
3.1 概述 | 第23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8页 |
3.3 旧桥加宽前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28-31页 |
3.3.1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 第28-29页 |
3.3.2 静力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3.4 基于横向铰接连接的装配式箱梁力学性能分析 | 第31-35页 |
3.4.1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 第31-32页 |
3.4.2 静力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3.5 基于横向刚性连接的装配式箱梁力学性能分析 | 第35-40页 |
3.5.1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 第35-37页 |
3.5.2 静力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3.6 拓宽前后箱梁的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3.6.1 不同横向连接方式下的新旧桥横向分布系数对比分析 | 第40页 |
3.6.2 不同横向连接方式下的控制截面内力及挠度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3.7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基于上部结构性能的新旧桥基础沉降差控制标准研究 | 第44-67页 |
4.1 概述 | 第44页 |
4.2 新旧桥基础沉降差允许值的概念 | 第44-45页 |
4.3 允许沉降差主要影响因素 | 第45页 |
4.4 不同横向连接方式下基础沉降计算分析 | 第45-48页 |
4.4.1 基础沉降差值的选取 | 第45-46页 |
4.4.2 基础沉降计算模型 | 第46-48页 |
4.4.3 基础沉降分析工况 | 第48页 |
4.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8-65页 |
4.5.1 横向正应力对比分析 | 第49-54页 |
4.5.2 挠度对比分析 | 第54-62页 |
4.5.3 纵向正应力对比分析 | 第62-65页 |
4.6 新旧桥基础沉降差控制标准的确定 | 第65-66页 |
4.7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依托工程基础沉降监测与预测 | 第67-89页 |
5.1 概述 | 第67页 |
5.2 基础沉降监测方案 | 第67-68页 |
5.3 监测结果汇总与分析 | 第68-75页 |
5.3.1 阳光大桥监测成果分析 | 第68-70页 |
5.3.2 桂花大桥监测成果分析 | 第70-72页 |
5.3.3 明灯大桥监测成果分析 | 第72-75页 |
5.4 基础沉降预测方法分析 | 第75页 |
5.4.1 常用预测方法 | 第75页 |
5.4.2 预测方法的各自适用条件 | 第75页 |
5.5 依托工程基础沉降预测 | 第75-87页 |
5.5.1 基础沉降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 第75-79页 |
5.5.2 阳光大桥基础沉降预测 | 第79-81页 |
5.5.3 桂花大桥基础沉降预测 | 第81-84页 |
5.5.4 明灯大桥基础沉降预测 | 第84-87页 |
5.6 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