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22页 |
1 古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的认识 | 第11-13页 |
1.1 古代医家对血管性痴呆病名的认识 | 第11页 |
1.2 古代医家对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2页 |
1.3 古代医家对痴呆病治疗的认识 | 第12-13页 |
2 现代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1 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2.2 辨证分型 | 第14页 |
2.3 治法概述 | 第14-15页 |
3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第15-22页 |
3.1 危险因素 | 第15-16页 |
3.2 发病机制 | 第16-19页 |
3.2.1 胆碱能系统 | 第16页 |
3.2.2 氨基酸兴奋毒性作用 | 第16-17页 |
3.2.3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改变 | 第17页 |
3.2.4 氧化应激与氧自由基 | 第17-18页 |
3.2.5 神经细胞凋亡 | 第18-19页 |
3.3 VaD的防治 | 第19-22页 |
3.3.1 胆碱酯酶抑制剂 | 第19-20页 |
3.3.2 脑保护剂 | 第20-21页 |
3.3.3 康复治疗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31页 |
1 病例的纳入与方法 | 第22-2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1.2 选择标准 | 第22-24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2页 |
1.2.2 纳入标准 | 第22-23页 |
1.2.3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3页 |
1.2.4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第23-24页 |
1.2.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1 分组 | 第24页 |
1.3.2 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1.3.3 观察指标 | 第25页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25-26页 |
2 临床资料 | 第26-28页 |
2.1 脱落病历 | 第26页 |
2.2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6-28页 |
3 结果 | 第28-30页 |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28页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比较 | 第28-29页 |
3.3 两组患者血清SOD、MDA水平治疗前后的比较 | 第29-30页 |
4 安全性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1-41页 |
1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与VaD | 第31-40页 |
1.1 阴阳本体结构的认识 | 第31页 |
1.2 阴阳本体结构与VaD病机的关系 | 第31-36页 |
1.2.1 从肺论治VaD的理论依据 | 第33-36页 |
1.3 温肺降浊治则的提出 | 第36页 |
1.4 温肺降浊方的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 第36-39页 |
1.5 MDA、SOD与VaD的关系 | 第39-40页 |
2 体会及展望 | 第40-41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1页 |
缩略词表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7页 |
综述 | 第57-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