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管虎与中国电影“第六代” | 第18-25页 |
1.1 各执一词的命名 | 第18-21页 |
1.1.1 “代”之由来 | 第18页 |
1.1.2 “代”之争议 | 第18-20页 |
1.1.3 “代”之确立 | 第20-21页 |
1.2 中国电影第六代的传承与成长 | 第21-23页 |
1.2.1 “第五代”导演强烈的民族意识在电影中的渗透 | 第22页 |
1.2.2 “第六代”导演反叛的个人意识在逆光中的生存 | 第22-23页 |
1.3 在“第六代”导演中独树一帜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管虎电影的艺术个性表达 | 第25-39页 |
2.1 边缘人群的个性化写实 | 第25-30页 |
2.1.1 克制内敛的躁动青春 | 第25-26页 |
2.1.2 社会底层的生命呐喊 | 第26-27页 |
2.1.3 无力抗争的女性宿命 | 第27-30页 |
2.2 影像狂欢“三部曲” | 第30-36页 |
2.2.1 个体价值的生命体验 | 第30-32页 |
2.2.2 集体无意识下的杀戮 | 第32-35页 |
2.2.3 抗日题材的另类探索 | 第35-36页 |
2.3 永不褪色的江湖之“道”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管虎电影和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未来 | 第39-45页 |
3.1 第六代电影人的生存困境 | 第39-42页 |
3.1.1 体制外制片:边缘的禁忌 | 第39-40页 |
3.1.2 体制内制片:成长的独语 | 第40-42页 |
3.2 管虎及第六代导演的出路 | 第42-45页 |
3.2.1 艺术表达、商业诉求、与体制要求的和谐共存 | 第42-43页 |
3.2.2 为中国电影塑造“立得住、经得住、留得住”的人物精品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管虎导演影视作品年表及获奖记录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2-53页 |